近日,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主任李斌帶隊開展事故容錯燃料(ATF)碳化硅(SiC)包殼加工制造技術調研,科計處、反應堆部、研究所相關人員參加。
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國際加速對安全、可靠、經濟并具有創新性的燃料技術進行研發。與傳統UO2-Zr燃料體系相比,事故容錯燃料通過采用先進材料和工藝,可降低氫氣產生率,增強包殼力學性能,顯著提高反應堆抵抗事故的能力,進而提高核電廠的安全性、競爭力和經濟性。其中SiC復合包殼材料具有高熔點、高強度、耐腐蝕、輻照穩定性好等優點,是未來革新性燃料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為積極跟蹤國內先進包殼材料的新發展形勢,應對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面臨的新挑戰,夯實核燃料審評技術基礎,中心深入研發第一線開展調研交流活動。
SiC包殼制造廠位于“極致安全核燃料碳化硅包殼項目產學研基地”,配備多臺套先進SiC包殼研制設備,可滿足全尺寸包殼管的規模化制備需求,形成覆蓋不同尺寸、多種工藝路線的研發體系。基地配套建設全套包殼檢測設備,構建“制備-檢測”一體化研發鏈條,可全面支撐SiC包殼的研發及質量檢測工作。目前,已實現國內首批4米級全尺寸SiC包殼管的制備,未來還將持續攻關全尺寸SiC包殼管的批量穩定制造技術,為我國核電產業鏈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安全性燃料包殼解決方案。
本次調研交流是深入技術工作、加強能力建設的有效舉措,為后續審評工作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