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塔斯社消息,北極漂浮大學(AFU-2025)科考隊的科學家已開始收集巴倫支海海底沉積物,以開展放射性研究。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聯邦北極綜合研究中心(FICCIA)環境放射學實驗室主任葉夫根尼·雅科夫列夫在“莫爾恰諾夫教授”號科考船上向塔斯社表示,海底沉積物中積累了放射性核素,研究這些沉積物有助于了解俄羅斯北極西部的污染程度。
雅科夫列夫稱,海底沉積物是放射性活躍積累的環境,由海洋環境中的懸浮物形成并充當積累環境。北極地區曾遭受強烈輻射,放射性是該地區環境首要污染物之一,海底沉積物是評估北極生態環境當前放射生態狀況的良好儲存庫,非常適合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巴倫支海的研究始于2019年,先是作為“跨北極”項目的一部分,隨后作為APU項目的一部分繼續推進。雅科夫列夫指出,北極正變得越來越清潔,這是好消息,因為沒有新的輻射污染源,北極正在自我清潔。
不過,冰川融化存在反復污染的危險。新地島核武器試驗后,人造放射性核素沉積在冰川上,冰川逐漸帶走放射性化合物并排放到海洋中,在海底沉積物中積聚。
雅科夫列夫補充說,今年計劃對冰川排放鋒面區域和消融區域的底部沉積物進行研究,以確定人造放射性增加的趨勢是否持續。若持續,將列入清單并監測這些工作。
“莫爾恰諾夫教授”號于7月9日離開阿爾漢格爾斯克,APU - 2025科考活動將持續到8月1日。項目發起人和合作伙伴包括俄羅斯聯邦科學與高等教育部、總發起人VTB銀行、俄羅斯地理學會、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以及位于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浮動大學”協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