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西南片區首場多區聯動的輻射事故應急演習“盲演”在重慶市江津區開展。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馬強觀摩演習過程
演習真實模擬某企業在運輸放射源途中,在江津區境內不慎丟失一枚Ⅴ類放射源(銫-137)和放射性物質后,大渡口區、江津區、永川區三個區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各自應急預案,分別開展放射源尋找和處置的過程,有效檢驗了區縣生態環境部門輻射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演習由重慶市生態環境局主辦,重慶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承辦,生態環境部西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陜西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組成專家組現場觀摩點評。
與常規演習不同,本次演習全程采用“盲演”機制——不設預演腳本流程、不提前確定參演單位、不預設演習時間,前期的踩點和事故現場布置均由重慶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成立工作組單獨負責。現場準備完畢后,由工作組從41個區縣中隨機抽取3個區生態環境部門作為參演單位,在演習現場撥打參演單位應急值班電話后宣布啟動演習工作。
三個區生態環境部門均能在接報后迅速完成應急響應,根據電話描述初步判定響應級別,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集結應急隊伍并攜帶劑量監測儀、核素識別儀、鉛衣鉛帽等專業監測和防護設備緊急馳援事故現場。“我們突然接到應急演習的通知,都很意外,但是我們去年成立了應急支隊,增強了應急力量,強化了日常應急準備訓練,所以應急演習啟動后,我們能夠很快集結完畢,以最快速度趕赴現場。”大渡口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偉說。
為真實檢驗應急處置隊伍的應急監測及處置能力,本次演習采用真實放射源,并將演習地點設置在江岸的復雜地形上。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復雜情形下的處置能力,演習組現場出題,增加了未明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干擾。三個區生態環境部門處置隊伍均能準確排除放射性物質的干擾,找到報告丟失的一枚放射源,并安全收貯。
真實放射源的使用和復雜化情形的布設,既能為應急處置人員揭開放射源的神秘面紗,又檢驗了他們的真實處置水平和效果。“我們是第一次面對真實放射源的應急演習,而且在尋源過程中遇到了放射性物質的干擾,確實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尋源頗費了一番周章,但是通過努力我們還是準確找到了。”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璐螢說。
本次演習采用全程直播方式,直播隊伍在抽取參演區縣后前往轄區生態環境部門“埋伏”準備,應急啟動后,同步對區縣生態環境部門的所有處置流程開展直播,直播畫面同步傳往演習組現場和市生態環境局輻射事故應急指揮中心。專家組對照相關規定和標準,對各區處置全流程進行評價。
三個區的應急處置隊伍均建立了現場臨時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現場處置方案,應急人員規范執行放射源搜尋定位、輻射劑量監測、污染區域劃界等關鍵程序,響應迅速、準備充分、防護到位、處置得當,在短時間內基本鎖定深藏在江岸復雜地形的銫-137放射源,并出具最終監測報告。
演習完整覆蓋“應急響應—應急監測—現場處置—終止響應”全流程,三個區均能獨立完成事故處置,展現較強的綜合應對能力。
演習結束后,專家組在現場召開點評總結會,對本次重慶市開展的多區同時響應、真真正正的“盲演”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逐一反饋每個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在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并對區縣應急處置人員的疑惑進行解答。
參演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在交流中學習兄弟單位好的經驗做法,在對比中發現自己存在的短板弱項。“這樣沒有預告的演習,對我們檢視自己的短板有很大的幫助,專家們的點評為我們完善預案、加強培訓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江津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吳松漾說。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馬強同志指出,本次“盲演”是“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的延續,通過“真場景、真流程、真壓力”全面檢驗區縣級應急處置體系,有力提升輻射監測技術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下一步,要進一步提高對核與輻射應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問題導向、平戰結合,持續強化輻射監測能力建設、增強應急隊伍快速響應處置能力、凝聚市區協作和區域合作合力,堅決防范化解核與輻射領域重大風險,為保障核與輻射安全、守牢美麗重慶建設安全底線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計劃安排,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自2025年起將利用5年時間推動實現全市41個區縣核與輻射應急演習“盲演”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