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而我國卻是一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面對這一挑戰,《綠能密碼·善用自然的能量》第四集《善用自然的能量?水的守護》帶大家深入黃河最難治污的化工園區,探索電子束輻照技術如何讓“臭水變清流”,守護母親河的生態密碼。
在山東東明工程塑料產業園,每天有3萬噸化工廢水涌入第二污水處理廠。這些水中混合著制藥殘留、電池廢液和農藥副產品,傳統AAO工藝對此束手無策。然而,中廣核加速器科創中心的團隊迎難而上,將電子束輻照技術如同“分子手術刀”般介入,為污水做了一場顯微外科手術。
中廣核加速器科創中心的工作人員指著實驗室里高速運轉的電子加速器解釋:“我們相當于給污水做了一場顯微外科手術。”這臺與醫院X光機同屬二類射線裝置的設備,能產生能量高達10兆電子伏特的高能電子束。當這些肉眼不可見的“能量子彈”射入污水,0.1秒內就會將水分子撕裂成強氧化性的羥基自由基。這些微觀世界的“清道夫”以每秒百萬次的頻率撞擊污染物,將頑固的N-甲基吡咯烷酮、抗生素分子鏈逐一斬斷。
在黃河邊的項目現場,項目經理李子瑞展示了運行兩年的數據:電子束技術使COD去除率從傳統工藝的40%躍升至92%,噸水處理成本卻降低60%。更令人驚嘆的是,經處理后的水不僅達到排放標準,還能直接進入人工濕地生態凈化系統,最終匯入南四湖。這個曾經因污染瀕臨“死亡”的北方重要淡水湖,如今重現了蘆葦搖曳、魚群洄游的景象。
科技之光,點亮了水質改善之路。除了在水處理領域的應用外,核技術還在食品保鮮、材料改性、消毒滅菌、腫瘤治療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關。中廣核加速器科創中心的團隊正是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將核技術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當核技術從“高冷”的實驗室走向生態保護一線,我們看到了清潔能源的無限可能。核技術與污水處理的碰撞,不僅創造了綠色奇跡,更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