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塔斯社報道,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物理系的科學家成功研發出一種高靈敏度方法,用于測量衰變伴隨伽馬輻射的超低濃度放射性物質。該方法已在克麥羅沃地區的礦井和露天煤礦中進行了氡含量測量的實地測試。
據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新聞處介紹,該獨特方法能夠測定土壤、土地、巖石等任何樣品中放射性物質的超低濃度。未來,這一技術有望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放射性污染地圖編制以及住房建設期間的輻射情況預測。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科學家們使用了高純度鍺探測器。鍺作為一種稀有化學元素,是地球巖石圈的一部分,與硅類似,它也是一種半導體材料,盡管在微電子領域的應用相對有限。為了處理收集到的數據,研究團隊還創建了一個專門的硬件和軟件綜合體。
該方法在克麥羅沃地區的礦山和煤礦露天礦土壤放射性物質含量測定項目中得到了驗證。2024年春季,克麥羅沃國立大學(KemSU)向NSU提出了這項研究任務,旨在確定土壤類型、人為活動(如采礦)以及自然氣候變化對放射性環境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中僅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鉀-40、釷-232和鈾-238及其衰變產物,這些是土壤、巖石和建筑材料中常見的放射性核素。樣品的比活度范圍為每克0.1至2貝克勒爾,處于安全范圍內。
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新聞處強調,該校科學家開發的方法能夠測量極低水平的輻射,并將輻射與特定的放射性核素聯系起來。這一技術將有助于監測環境狀況、繪制輻射事故后的污染地圖,并預測住房建設期間的輻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