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濟大學核醫學研究所余飛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治療診斷學》上發表了《阿爾法核素驅動損傷線粒體轉移增強旁觀者效應》的研究論文,這是國內首個圍繞阿爾法核素發射體鉛-212開展的臨床前應用研究。
放射性核素治療腫瘤具有較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過去,醫學界常用貝塔核素治療腫瘤,但研究發現,阿爾法核素殺傷腫瘤的能量超過貝塔核素100倍,其射程更短,對癌旁正常組織影響更小也更安全。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種叫作“鉛-212”的阿爾法核素發射體(半衰期10.6小時)。這是一種不穩定的醫用放射性核素,可釋放出具有強大殺傷腫瘤效應的阿爾法射線,從而實現更有效的腫瘤治療。
團隊介紹,在治療腫瘤方面,醫學專家既往更多利用阿爾法核素的高能量直接斷裂腫瘤細胞核的DNA雙鏈。但是,任何靶向腫瘤的核素載體都無法攜帶阿爾法核素到達所有腫瘤細胞,尚有很多“漏網之魚”。為破解這一難題,研究團隊提出了阿爾法核素驅動的旁觀者效應理論,從一個全新視角探討了阿爾法核素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
簡單來說,研究者發現阿爾法核素不僅可直接損傷受照射的腫瘤細胞,還能通過一種特定機制影響到鄰近未受到直接照射的腫瘤細胞。這意味著,即便不是所有腫瘤細胞都能被直接靶向攻擊,這種阿爾法核素藥物仍能發揮抗腫瘤作用。
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一種被稱為“損傷線粒體轉移”的亞細胞水平信號傳導機制。線粒體被視作細胞的“能量發生器”,提供生命體所需能量。線粒體內含DNA,對阿爾法核素的射線很敏感。研究發現,當線粒體受到阿爾法核素照射后,它們可化身為“信息傳遞者”,將傷害傳給周圍未受照射的腫瘤細胞。這一機制如同“隔山打牛”,讓那些看似安全無虞的腫瘤也難逃一劫,從而發揮更強大的抗腫瘤治療作用。
阿爾法核素在核醫學腫瘤精準治療中顯示出巨大潛力。不過要提醒的是,阿爾法核素的治療機制相較于貝塔核素更為復雜,其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構建完整的阿爾法素治療機制科學認知體系還需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