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夾江縣山溝里基地的草棚食堂
雖然中國核潛艇計劃起始于1958年,但因為在1965年8月中央專門委員會召開了第十三次會議,啟動核潛艇工程 ,因而這次會議被視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正式開始研制的時間。但在此前,設計者們一直在進行技術準備。
1970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77歲生日這天,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
1
核反應堆
四川山溝里造出“核心臟”原型
陸上模式堆外景
核潛艇,最重要的是潛艇內的核反應堆,這是整個潛艇的動力之源。
為建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1965年9月成立了代號為 909的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基地 ,這就是日后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陸上模式堆又叫原型堆,就是在潛艇的核反應堆正式裝備之前,要在陸上建造一座尺寸和性能一樣或相近的反應堆進行試驗。
經過1965年的兩次中央專委會的決定,核潛艇動力研究設計基地以及核潛艇模式堆的地點最終選在四川省夾江縣的一個山溝里 。
1966年2月,工程隊開進這座山溝。
2005年,當時基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趙仁愷 ,接受《人民日報》的采訪時曾回憶了當時的艱苦開荒:白天,上山打柴,下河挑水;晚上,蚊叮蟲咬,還要在煤油燈下做設計;夜里蛇鼠繞床的險象也時有發生。
當時,趙仁愷從北京調到四川“三線”,一去就是20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他再從四川山溝回到北京時,和妻子兩地分居了20年,期間只有出公差機會到北京才能見一面。
到1969年底,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就是靠著這樣的奉獻精神在這千年未變的山溝里建立起來的。
1970年5月至7月,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進入調試階段。
7月26日下午5時許,中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首次實現核能發電,8月30日達到滿功率運行。
2
技術資料
兩張照片 兩個玩具
20世紀70年代初,模式堆控制室
中國第一代核潛艇091、092的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 說,當時技術資料少得可憐,單位的領導就發動大家按照各自專業搜尋國外報道的蛛絲馬跡,哪怕得到一張有參考價值的照片都如獲至寶,反復琢磨研究。
黃旭華后來會議說,當時所有參與設計建造核潛艇的人員當中只有少數幾人有幾年仿制蘇式潛艇的經驗,而對核潛艇的認識幾乎都停留在“核潛艇”三個字上。
“我們對核潛艇一點認識都沒有,我們曾經講只要把仿制蘇聯的常規潛艇給它剖開中間加個反應堆就可以了,就這么簡單,后來一看根本就是兩回事。”黃旭華說。
而當時設計者們手中所掌握的資料如今看起來頗為寒酸,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核潛艇外形照片,和兩個美國核潛艇的玩具模型。
黃旭華說,那兩個玩具一個從香港帶回來的,一個從美國帶回來,兩個玩具模型一小一大,可以拆開。
“我們拆開后反復搞,和我們畫的圖紙基本一致,這就更增加我們的信心了,中國朝這樣方向做不會錯。”黃旭華說。
3
1:1“木潛艇”
內部包含所有的設備模型
路上模式堆裝堆現場
由于核潛艇體積龐大,設計難度大。在開始研制核潛艇時,我們只有仿制蘇聯的經驗,而沒有自行設計建造過。
為了能夠穩妥推進,在完成圖紙設計后,當時六機部決定設計建造一個1:1核潛艇模型,希望通過這個模型,解決核潛艇上的所有設備、儀表、系統管路、電纜的合理布置和精確定位問題。
1966年底,模型的制作工作開始。
全艇的大小機電設備由北京、錦州等地的模型加工廠按照圖紙的實際尺寸進行加工。千余名設計人員和工人經過2年多的時間,用木頭、金屬、塑料和紙板等材料于1969年底,建造了一座1:1的核潛艇木模型,里面包含了核潛艇內部實際應有的所有設備模型。
核潛艇的設計人員就是根據這個模型,不斷進行模擬演練,為首艇設備安裝提供了樣板。
1970年4月,首艘核潛艇進入設備安裝階段。
1970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77歲生日這天,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1年8月23日,開始進行航行試驗。
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 ,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中國成為當時全球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
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藍天下不會與你相逢,不要問我在哪里,問我也不能告訴你!這是寫給潛艇官兵的一首詩,中國潛艇一直作為海軍主力,航行在世界大洋之上,他們是祖國海疆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