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俄羅斯教育與科學部報告,俄羅斯科學院(塞瓦斯托波爾)海洋水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首次對刻赤海峽底部沉積物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屬的含量和分布進行了全面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大陸架研究》上發表。
刻赤海峽作為連接黑海和亞速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在航運、化學品運輸以及該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旅游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海峽的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巨大壓力,因此對其生態狀況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水文氣象研究所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系研究員康斯坦丁·古羅夫指出,高濃度的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屬由于其持久性、在生物體內積累的能力以及急性和慢性毒性,對水生生物和人類健康均構成潛在威脅。而據他所知,這是首次對刻赤海峽底部沉積物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屬的含量、分布和進入途徑進行全面研究。
在2020年7月和9月的研究期間,三菱重工俄羅斯科學院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和陸架水物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從海峽不同區域共收集了12個表層沉積物樣本和4個底部沉積物柱,并使用了一系列現代方法對樣品進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底部沉積物中的物質含量隨采樣地點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海峽不同地區天然與人造放射性核素的濃度可相差7.7倍,重金屬含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高達5.4倍。在塔曼灣附近和海峽中部發現了大多數研究物質的較高濃度。
盡管研究發現了沉積物中的異質性,但計算出的指數表明底部沉積物并未受到明顯污染,也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水文氣象研究所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系研究員、研究參與者德米特里·克列緬丘茨基表示,此次研究提供的數據及其處理結果非常有趣,因為它們不僅有助于理解過去生態系統成分的變化,還能確定現代趨勢,并可用于數值實驗,以重新分析或預測黑海和亞速海生態系統的變化。他強調,該研究可能成為評估水域生態狀態后續變化的起點,特別是與2024年12月刻赤海峽最近發生的事件有關,因為燃料油中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重金屬。
據悉,該研究是在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研究生院的三個國家任務框架內進行的,并得到了俄羅斯科學基金會(22-77-10056)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