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帕特里斯·盧蒙巴生態研究所與穆爾塔拉·圖瓦盧卡大學化學系的專家聯合對卡盧加州種植的馬鈴薯中危險放射性核素銫-137的含量進行了全面評估。這一研究旨在確保當地居民的飲食安全,特別是針對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影響的食品。
據了解,銫-137是一種具有約30年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如果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鑒于俄羅斯中部地區居民平均每年消費300-370公斤植物產品,其中馬鈴薯占據重要地位,因此這種根莖類蔬菜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對象。
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大規模放射性污染已擴散至歐洲各地,包括俄羅斯境內,特別是卡盧加州。根據現行立法,俄羅斯將受污染地區劃分為四個區域,并根據土壤污染程度以活動度單位居里(Ci)來確定。然而,事故發生三十多年后,隨著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變和采取的防護措施,卡盧加州地區的輻射背景已顯著降低。
為了準確評估馬鈴薯中銫-137的含量,研究人員采用了位于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帕特里斯·盧蒙巴生態研究所生態學系實驗室的先進國產設備MKS-01A“MULTIRAD”,并配備了伽馬能譜儀“MULTIRAD-gamma”。該設備能夠精確測量從卡盧加州科澤爾斯基、烏里揚諾夫斯基、杜布羅夫斯基和杜米尼奇斯基地區附屬農場采集的馬鈴薯樣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地區私人農場種植的馬鈴薯中銫-137的含量遠低于允許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距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最近的杜寧斯基區,雖然檢測到了最高濃度的銫-137,但這一數值仍未超過俄羅斯衛生法規的要求。此外,研究還發現了鐳-226和釷-232等其他有害放射性核素,但其含量均低于伽馬能譜儀的檢測限。
生物學博士、副教授、生態學系主任維多利亞·葉羅菲耶娃表示:“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卡盧加州地區馬鈴薯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符合安全標準,對當地居民的飲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她還強調,持續監測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對于確保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該研究項目由基輔國際商業學院MTUSI學院生物科學候選人、生態學系主任V. V. Erofeeva指導,旨在評估產品輻射污染的風險并制定防護方法。來自計算機科學、管理與生物學院的學生、碩士生和研究生以及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帕特里斯·盧蒙巴生態研究所的學生和研究生也積極參與了這項聯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