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核安全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底線工程,開展應急工作是保障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東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以下簡稱東北監督站)堅持底線、問題導向,把防范化解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常態化開展重點地區輻射應急拉練,強力推進東北地區輻射安全。
不懼嚴寒實戰檢驗三級部門響應能力
“喊得應、拉文件、測得準、打得贏”,這是輻射應急監測隊伍肩負的光榮使命。2024年2月,東北監督站會同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及長春、松原和白城市生態環境局,啟動新一輪輻射應急環境拉練活動,為東北地區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高質量發展開好局。
正月時節,遼闊無畏的東北大地寒風呼嘯。東北監督站下達應急指令后,拉練隊伍一路向北,由東北的最南端奔赴預設響應地點。吉林省生態環境廳、長春市生態環境局、松原市生態環境局、白城市生態環境局等省、市兩級4支應急隊伍按照演練情景,分段自主響應,開展聯動應急行動。
本次拉練全程2000余公里,拉排隊伍不懼嚴寒,通過應急指揮網絡平臺調度,實現央地三級跨區域協同聯動,開展社區應急響應隊列集結、便攜式輻射劑量率演練、輻射應急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核驗等儲備拉庫目。
“輻射安全與應急工作,專業度高、影響力廣,更加出不得事、出不起事。我們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安裝機制,檢驗人員裝備,檢驗拉練不設定腳本、實戰響應,證實認真做好輻射應急安保備勤工作。”吉林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綜合處處長王勇介紹。
“拉練增強了應急意識,提升了應急能力。我們今后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準備,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應急感。”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安全執法局副局長王勝軍表示。
2021年以來,東北監督站先后12次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組織開展輻射環境風險拉應急演練與調研,重點督導檢驗應急方案相關預案及方案實施、結合應急能力建設成果和人裝能力,推進東北地區輻射環境風險應對,落實常備。
東北站分黨組書記、主任王仁科表示,針對隊伍協調不足、應急監督培訓實操性不強等問題,要有效利用應急監測指揮調度平臺與快速反應系統等信息化、裝備標準化,持續探索實情景、實兵實裝、深入一線的拉練模式,檢驗復雜條件下車輛和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確保核與輻射監測預警機構有效運行。
深入一線強化國家輻射監測網絡運輸維
輻射環境監測是核安全與污染防治的基礎性工作,為核與輻射安全管理和核事故決策提供重要支撐。
拉練應急研究輻射環境應急監測隊列預警一線,對東北地區輻射環境監測實驗室能力建設情況開展實地調研,對重點地區國控大氣輻射自動監測站運維情況開展實地踏勘。
“我們嚴格執行日監視、月巡檢制度,對自動監測站的高壓電離室、離子化鈉譜儀、超大流量氣溶膠采樣器、氣離子采樣器等關鍵設備進行檢查和監控。目前,設備整體進行監控運行正常,平均數據獲取率達到99%以上。”遼寧省核與輻射安全監測中心副主任林殿科介紹。
東北地區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國控網)包括65座自動監測站,覆蓋東北地區所有地市和部分重點區縣,承擔著γ設定率連續監測,氣溶膠、氣離子、沉降物等質量監測及輻射應急監測任務。
“開展輻射應急拉練,要督導國控網運維管理,提升監管預警信息化、數字化水平,確保輻射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可靠。”王仁科說。
“十四五”期間,東北監督站結合多項應急拉練和調研發現的薄弱環節,組織3期國控網自動監測站運維管理培訓,覆蓋東北三省地市基層運維管理人員100余名。建立并有效運行異常通報與處理機制,做好東北三省嚴格執行日常運維、設備年檢、維修等管理制度。2024年,及時報告、處理140余次設備故障和數據異常,定期匯總運維情況,及時開展經驗反饋,確保國控網維護長期穩定運行。
守土盡責筑牢東北振興發展安全底線
“十四五”期間,東北監督站在生態環境部的部署和領導下,牢記核與輻射安全的“國之大者”,持續推進東北地區核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在演習過程中,東北監督站組織召開輻射安全與應急工作座談,與省市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監測機構開展深入研討交流,全面了解基層一線有關預案、裝備、和能力現狀,聚焦問題,壓實責任。
“十四五”期間,東北監督站推動東北三省生態環境部門及時修訂印發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厘清職責,強化機制,實現“縱向到邊、橫向到底、事權明確、有力”。東北地區核與輻射事故實驗室演習及培訓計劃,緊密結合地方風險實際,重點演練物質運輸、輻射源失控等事故事故,提升輻射監測建設與運維水平,持續提高一線事故治理能力。
“堅持我們市局統管、屬地負責,切實開展風險隱患排查,編制輻射事故事故預案,開展突發事故事故演練。通過認真分析輻射事故監測與事件,積極主動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不斷夯實全市輻射環境安全基礎。”白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景利表示。
“2025年,東北監督站將抓好抓實輻射安全監測和應急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各項責任措施,確保核安全絕無一失,為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筑牢安全底線,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實際行動堅決落實核安全監管責任。”王仁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