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IEEE Spectrum發(fā)表了一篇題為《Acceleron Banks on Muons for Colder Fusion》文章,介紹了Acceleron Fusion最近完成了2,400萬美元的融資,以開發(fā)關鍵反應堆組件的原型,并且在瑞士Paul Scherrer Institute的測試設施中實現(xiàn)了100小時的連續(xù)聚變。
μ子催化聚變是什么? μ子催化聚變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代,自Luis Alvarez第一次在液氫氣泡室實驗中觀察到內(nèi)核聚變反應現(xiàn)象以來,研究人員就開始考慮借助μ子催化核聚變反應產(chǎn)生能源的可能性。由于μ子在其壽命周期(τ~2?2×10—6s)內(nèi)參與催化反應的次數(shù)始終有限,且遠遠達不到實現(xiàn)能量增益的地步,逐漸淡出討論焦點。μ子催化聚變基本原理是:通過將離子束從粒子加速器發(fā)射到通常由碳或金屬制成的靶材上來人工產(chǎn)生μ子,然后將所得的μ子加入氘、氚混合物中,由于μ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207倍,它很快代替輕的電子,形成μ子原子,進一步形成 μ子束縛的氘氚分子,較之由普通電子束縛的氘氚分子,μ子分子差不多小200倍。因此,μ子把氘氚原子核約束在非常小的體積內(nèi),直至它們發(fā)生聚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關鍵的是,這種反應不需要特別高的溫度(按照Acceleron Fusion設想,維持聚變需要的溫度大約是1000攝氏度而不是1億攝氏度)。
此外,μ子半衰期只有2.2微秒,大約有1%的幾率它們會粘附在聚變反應產(chǎn)生的其他粒子上而不能持續(xù)反應。這意味著通常每個μ子只能參與大約100次聚變反應,這就導致產(chǎn)生的能量更少。
Acceleron Fusion究竟是何方神圣?
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Acceleron Fusion,是μ子催化聚變技術的先驅。Acceleron Fusion在獲得兩項ARPA-E資助后于2023年從NK Labs分拆出來,并與國內(nèi)外其他領先的研究人員和實驗室展開了密切合作,例如Paul Scherrer Institute、費米實驗室Fermilab、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阿貢國家實驗室(ANL)、羅切斯特大學等。
據(jù)了解,本次完成的2,400萬美元A輪融資,由Collaborative Fund、Lowercarbon Capital領投,其累計融資金額約3,000萬美元。
2024年10月,Acceleron Fusion實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它在比以前測量的μ子催化聚變速率更高的壓力下運行其聚變機,并且已經(jīng)收集了其機器中100多個小時連續(xù)聚變的數(shù)據(jù)。
“磁約束和慣性約束需要數(shù)百萬甚至是超過1億攝氏度的溫度來加熱燃料,直到它變成等離子體。而等離子體需要極其強大的磁體或激光器來約束,這些磁體或激光器既復雜又耗電,因此使用Acceleron Fusion這種技術方法大大降低了技術復雜性,同時增強了工程上的靈活性。”Acceleron Fusion的首席執(zhí)行官兼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Ara Knaian這樣表示。
Acceleron Fusion技術創(chuàng)新在哪里?
為了提高μ子催化聚變效率,Acceleron Fusion在反應器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
一是嘗試削減產(chǎn)生μ子所需的能量。部分是通過利用加速器效率的提高。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從1980年代的20%左右躍升到今天的50%,美國能源部針對下一代加速器的目標是75%。Acceleron還在設計一種新型μ子源,期望以更少的能量產(chǎn)生粒子。公司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在目標內(nèi)部誘導電場和磁場有助于更有效地收集和聚焦粒子。
二是研究人員還試圖通過將鉆石砝碼中的燃料壓縮到10,000到100,000 PSI (Pounds per square inch,磅/平方英寸,壓強單位)之間,以此來增加每個μ子的聚變反應次數(shù),這比以前的實驗要高得多。在過去的四年里,該公司一直在Paul Scherrer Institute測試不同溫度、壓力以及氘和氚比例下的聚變產(chǎn)量。
行業(yè)專家怎么看?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與聚變中心(MIT PSFC)的教授Dennis Whyte說:”μ子催化聚變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其反應速率。雖然在一些早期的μ子催化聚變實驗中,在某些溫度和壓力下有跡象表明可以實現(xiàn)顯著的提升,但這些提升遠沒有確定,在紙面上它仍然無法實現(xiàn)凈能量增益。”
Dennis Whyte另外還補充道:”達到盈虧平衡還只是第一步,實際上商業(yè)聚變發(fā)電廠需要產(chǎn)生的能量至少是投入能量的五倍。而對于μ子催化聚變來說,獲得如此顯著的能量增益將比磁約束等方法要困難得多。盡管如此,在聚變研究上投入的精力往往都不是徒勞的,它往往能推動你到達你的科學和技術能力的前沿。”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教授Spencer Kelly說:“用于產(chǎn)生μ子的粒子加速器非常耗能,因此每個μ子必須產(chǎn)生許多聚變反應才能使能量輸出達到平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LNL)曾在1986年創(chuàng)下每個μ子實現(xiàn)150次的聚變反應的紀錄,但這還遠遠不夠,1990年代初期之后相關研究就停止了,因為反應次數(shù)想要提高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因為μ介子催化的聚變離可行性真的不遠了,只是我們和可行性之間的路徑并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