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術是當代公認的高新技術,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新質生產力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已在工業、農業、醫療、環境、安全等國民經濟諸多領域關鍵環節廣泛應用,促進了各領域各環節融合發展。一直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等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核技術的安全和平利用,造福人類健康和居住環境,通過創建一系列主旨倡議,加強全球核技術多領域應用的合作。中核集團作為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鏈的鏈長企業,也是中國發展核技術應用的“排頭兵”。近日,記者探訪了中核集團下屬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梳理中國最大的從事核產品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核企業的發展脈絡,展望中國核技術應用的遠景。
工作人員進行放射源生產作業。
核技術守護人類健康
“談‘核’不應色變,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核技術在造福人類健康方面獨特的作用。”中國同輻總工程師劉蘊韜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人們平時診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時采用的碳14檢測就是一種核技術的應用,一次碳14檢測所受到的輻射遠低于坐一次飛機從自然環境中受到的輻射量。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國放射性醫用同位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長,核醫療成為當前我國核技術應用的熱點領域之一。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上8種常用醫用同位素需求量預計每年以5%-3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市場總額達10億元。
核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核醫學診斷和核醫學治療兩方面,以醫用放射性同位素及藥物為基礎的核醫學,在腫瘤、心血管和腦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劉蘊韜表示,核醫學診斷具有靈敏、簡便、安全等優點,可適用于幾乎所有重要組織器官和系統。
劉蘊韜介紹稱,一些半衰期較短的核素,作為顯像劑與核醫療影像設備結合使用,可對病變組織實現病理過程的快速、無損實時成像,從而反映出組織和器官的功能狀態與病理變化。例如患者注射微量的放射性藥物——氟[18F]脫氧葡糖后,基于腫瘤組織具有更高的葡萄糖代謝,氟[18F]脫氧葡糖便會聚集于腫瘤組織內,利用氟[18F]在衰變過程中產生的伽馬射線,顯示腫瘤的位置及大小形態等信息。而一些半衰期稍長一些的核素,在富集到腫瘤這樣的病灶處后,衰變釋放的α、β射線可殺死腫瘤細胞。如碘-131可以被甲狀腺富集,其釋放的射線可治療甲狀腺癌及甲亢。
核醫療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對于這項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也有著深遠的規劃。本月初,國家原子能機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的《核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快放射性診療藥物研發,力爭在高靶向、高安全、高療效的放射性新藥研制方面實現國際并跑;開展新一代高端核醫學影像裝備,以及質子治療等高端治療裝備研發;積極擴大輻照技術在醫療物資滅菌、中藥材加工等領域的應用規模。
“目前中國同輻已經打造出核醫療綜合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放療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和核醫學中心一站式解決方案。”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同輻科技委主任杜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從事核產品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的核企業,中國同輻研發生產的診斷和治療用放射性藥物市場占有率超過70%,并且是全球最大呼氣診斷供應商和中國唯一生產醫用放射源的企業。
中核集團產業開發與國際合作部總師申立新接受采訪時透露:“目前,中核集團正在四川興建中國首座醫用同位素專用生產堆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醫用同位素供應基地,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面臨的‘卡脖子’難題,帶動核醫療產業全鏈條發展。屆時,將實現醫用同位素‘國產替代’,大幅降低部分重癥治療成本。”
核應用塑造“核美家園”
大力發展和推廣核醫療技術只是國家原子能機構以及中核集團建設“核美家園”的一部分,為了讓核技術更多地造福千家萬戶,中核集團在積極拓展核技術應用產業的進一步擴大。
國產新型伽馬射束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
據了解,中國核技術應用發端于20世紀中葉,從最初主要用于科學和高能物理研究,演變為在工業、醫療領域、環保等方面都取得廣泛應用。“行動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領域進一步拓展,力爭核技術應用產業年直接經濟產值達4000億元。
杜進表示,植物輻照誘變育種提升了糧食安全,輻射加工助推高性能材料推陳出新,輻射消毒滅菌確保了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安全,同位素電池和原子鐘幫助人類探索和利用太空,核測井技術突破引發了頁巖氣革命,輻射處理廢氣、廢水和廢渣為解決環境生態治理難題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核技術違禁品安檢保障了人流物流暢通和交通安全等。
中國同輻總經理張軍旗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輻照技術的應用場景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例如用輻照技術為一些藏藥的動物類藥材進行滅菌,確保藥材微生物指標符合食衛標準,這是用核技術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還用輻照技術為蝗蟲‘絕育’,從而抑制蝗災的發生。”
依托于9座輻照站,中國同輻可提供輻照滅菌服務,其具體業務包括為醫療器械、藥品、食品、農產品、寵物用品等開展輻射滅菌和消毒,以及為食品和農產品保鮮、農藥殘留降解等提供服務。此外,中國同輻還能提供輻照設備上游生產和下游設計安裝服務。包括從輻照站選址、設計、建造、 供源、運營、退役等整體解決方案及全過程服務。中國同輻的輻照產業規模已位列全國前三。大型輻照裝置設計建設市場占有率超過80%,并已出口到東南亞等。
據介紹,“行動方案”提出,未來加強農業應用推廣,賦能農業健康發展。設立高能重離子、宇宙粒子等高效誘變和定向篩選技術平臺,培育高產、優質、綠色的農作物和中藥材新品種,實現規模化種植。不斷深化核技術在農產品輻照加工、病蟲害防治、誘變育種等方面推廣應用。持續深化核技術處理復雜環境污染物的機理研究和技術創新,加大環保領域核技術專用設備研制和輻照耦合新技術開發,持續提高設備性能,降低處理成本。發展“核技術+”生態。推動核技術深度賦能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制造、綠色環保等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核技術在采礦業快速分析和智能分選,考古勘查、分析、修復,外太空等極端環境下供電供熱等方面的研發和應用。
向全世界分享中核經驗
今年6月6日,中核集團中國同輻成功中標孟加拉國核農業研究院設計裝源量百萬居里伽馬輻照站EPC項目。這是中國同輻在現有4座海外輻照站項目基礎上的又一新突破,也是中國同輻首個海外政府機構輻照站及首個海外EPC項目,是中國同輻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又一重大成果。
據記者了解,該輻照站項目采用的輻照技術主要用于食品、醫療器械、藥品、部分化妝品等的消毒滅菌,檢驗檢疫,延長貨架期等,是部分產品出口的強制工藝要求,在“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潛力廣闊。
杜進向記者分享了中國同輻能夠從多個強力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秘訣”。“我們在孟加拉國中標的伽馬輻照裝置,這得益于中國同輻在輻照站的設計、建造、運營、維護和人員的培訓一體化的能力,提供輻照應用整體解決方案,這是我們的優勢。此外,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工業鈷-60放射源生產技術的國家,鈷-60放射源供應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
記者了解到,除了建造輻照站,中國同輻也正在給東南亞及非洲國家提供醫療技術的培訓,并致力于幫助當地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整體來看,非洲的核醫學相對比較落后,我們派過幾次技術團隊為他們做培訓。在IAEA的部長級會議上,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給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介紹中國的核診療和核治療的整體情況,普及核技術的應用知識。我們希望給IAEA成員國里相對落后的國家提供技術支持,讓這些成員國的核技術應用能夠發展起來。”
伴隨“一帶一路”合作加深、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杜進也深切感受到中國企業已成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排頭兵”。他表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讓很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更傾向于選擇和中國開展核應用合作,因為“中國企業真心實意的幫助”和“沒有私利的技術推廣”讓他們感到“更放心”。例如今年5月,中國同輻與巴西核與能源研究所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確立了雙方在核素及放射性藥物生產、輻照應用等多個領域的戰略合作方向。巴西的核醫學在拉美地區發展較好。但核素的制備、放射性藥物的研發和應用相對滯后。中國企業可以和巴西分享核技術應用市場化的經驗,成為發展中國家強強聯合的典范。
杜進告訴記者,“今年,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峰會上就有核醫療專場,我們對同位素、核醫學和放射性藥物的推介吸引了諸多新金磚成員國的興趣,大家表達了想通過金磚合作機制加強與中國在核醫療方面的合作意愿。”
據記者了解,2024年11月26日—28日,IAEA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技術合作與核科學應用部長級會議”,中國將以“核美家園 Atoms for a Better Home”為主題舉辦邊會,以輻照一體化解決方案、核醫療一體化解決方案為重點,全面向世界展示中國在核技術應用領域核醫療、輻照應用、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國際合作等板塊經驗與成果。
正是得益于在放射性藥物和放射源領域的不斷深耕,中國同輻與IAEA在核技術及其應用的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合作重點包括增強核安全、推動核技術的和平利用,以及促進核醫學和放射性藥物的發展。2022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放射性藥物及放射源協作中心”正式落地中國同輻。這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法國、俄羅斯、葡萄牙之后建立的第四個、也是亞洲地區首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協作中心。
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中國同輻董事長韓泳江表示:“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家原子能機構的指導支持下,中核集團愿與全球同行一道,秉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以中國核技術產業國際市場開拓一體化解決方案為基礎,打造‘中國方案’,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