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塔斯社報道,莫斯科熱能工程研究所股份公司(MIT)宣布,俄羅斯國防部已簽署命令,正式將莫斯科熱能工程研究所股份公司研制、沃特金斯克機器制造廠股份公司生產的R-30“圓錘”(Bulava)潛射彈道導彈納入俄羅斯海軍現役裝備序列。
“圓錘”導彈進行齊射試驗
“圓錘”導彈的正式列裝對于俄羅斯海基核力量來說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不僅意味著該導彈技術狀態已經成熟,可以擔負戰備值班和核威懾任務,而且意味著蘇/俄潛射彈道導彈從液體轉向固體裝備體系取得了成功。相對于液體潛射彈道導彈,固體導彈尺寸更小,反應速度更快,比如R-39導彈重84噸,R-29導彈重40噸,這也導致R-39導彈只能由有“水下巨獸”的“臺風”級核潛艇攜帶。
從綜合性能上講,“圓錘”達到了世界主流潛射彈道導彈的先進水平,與美國“三叉戟”-2D5、法國M51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只有在射程和投擲能力上略弱于“三叉戟”-2D5的改進型。作為海基核力量的核心裝備,提升潛射彈道導彈性能一直是核大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潛射彈道導彈發展到一定水平后,跨代式發展的型號越來越少,更多是在現役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美國為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選擇的就是“三叉戟”-2D5的改進型——“三叉戟”-2D5L,而法國則在M51基礎上推出了M51-3型。因此,未來俄羅斯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如何發展是一個有意思的探討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