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5日,第三屆核電數字化博士生論壇在華北電力大學舉辦,南華大學原黨委書記鄒樹梁對我國核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鄒樹梁長期從事核設施退役與治理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核能戰略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工作,他表示,中國核技術應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關于核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射線產生裝置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探測器技術研究、輻照技術研究和核能技術研究五大方向。鄒樹梁介紹,中國核技術應用發展空間很大,預計2025年可達萬億元市場規模。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核技術應用產值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工業應用產值占比超過50%,醫用核技術產值占比約20%,發展相對成熟。
鄒樹梁表示,我國核醫學技術經歷了1989-2006年的初期發展階段,現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自2007年起,中國放射性藥物市場逐步擴增,中核高通、南京安迪科、成都云克等企業在放射性藥物領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醫院積極開展新型放射性藥物的研制與臨床應用研究,擴充了核醫學行業的藥物市場化儲備。到2018年,行業持續向好發展,核醫學下游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的科室已經達到972個。
《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目前我國可用于醫用同位素生產制備的研究堆共有5座,醫用同位素需求量以每年5%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目前,我國醫用同位素市場規模在2億至3億元左右,預計到2030年增加至10億元左右。
“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核醫學行業在放射性藥物的種類與批準上市的品種方面差距明顯。”談到我國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現狀時,鄒樹梁講到。
他表示,2017年,全球放射性藥物銷售額達45億美元,美國占比38%,歐洲占比24%,而中國占比不足8%,這與中國經濟體量嚴重不符。以99mTc為例,其母體核素99Mo2017年全球用量為50萬居里,美國年用量20萬-30萬居里,占比超過50%,而中國年用量僅為2萬居里,占比3%。
鄒樹梁認為,中國核醫學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域優勢。放射性藥物使用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發達地區,超過50%的PET-CT設備分布于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在放射性藥物(尤其是正電子藥物)研發、制備和應用方面有地域優勢,并有望借助此優勢帶動規模提升。
他直言,目前我國放射性藥物用量與經濟體量不符,未來區域優勢將帶動體量規模提升。中國核醫學的市場滲透率低,2017年,中國核藥人均支出為3.2元,而美國人均支出為56.5元,是中國的17.66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放射性藥物使用率較低,市場還有超10倍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