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貯存設施
斯洛文尼亞的乏燃料干法貯存設施將于今年秋季前投運,屆時將轉(zhuǎn)移首批 592 個乏燃料元件。該設施具體尺寸為 50 米 x 70 米 x 20 米,鋪有1.75 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層,設有圍墻,可提供防洪保護并能夠固定貯存容器,并且安裝了可供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監(jiān)測的設備。因為不需要額外的設備、系統(tǒng)或能源進行冷卻,干法貯存是最適合和使用最廣泛的乏燃料臨時貯存方法。
在今年秋季之前,首批裝有592個乏燃料元件的 16個容器將轉(zhuǎn)移到該干法貯存設施內(nèi)。每個容器將容納37個乏燃料元件,厚實的混凝土外殼可提供全面的物理和輻射保護,足以抵御極端天氣、地震或飛機墜毀,同時有助于在未來永久處置時運輸乏燃料。
斯洛文尼亞環(huán)境部在完成環(huán)境影響評估后于今年1月批準科爾斯克核電站延運20 年。隨著干法貯存設施的建成,科爾斯克核電站將滿足執(zhí)行延長運營的所有條件。
科爾斯克核電站使用的是美國西屋電氣壓水堆,位于薩瓦河上,供應斯洛文尼亞多達 40% 的電力,由兩個國家共同擁有: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這是因為1981年科爾斯克核電站建成時,這兩個國家都屬于前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