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理事陳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接受了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采訪,陳躍教授就新型核素治愈了大量患者的真實情況及新型核素應用現狀、前景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2021年3月,國家原子能機構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旨在推動醫用同位素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核醫學診療的普及推廣。
2023年2月,四川率先承接國家八部委醫用同位素相關規劃,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的《四川省醫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藥物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下文簡稱《行動計劃》),引發相關領域高度關注和媒體熱議。
人民日報客戶端對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相關人員進行了專門采訪和報導。全文如下:
承接國家醫用同位素規劃 四川聚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日報客戶端四川頻道 李果 2023-03-08
2021年3月,國家原子能機構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旨在推動醫用同位素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核醫學診療的普及推廣。這是我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對醫用同位素的研制生產、放射性藥品研發、醫保政策、產業布局等諸多方面作出部署,對推動我國核醫療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建設健康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充分發揮平臺作用,近期組織在川核技術應用重點單位共同編制《四川省醫用同位素及放射性藥物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率先承接落實《發展規劃》,在提升四川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推動建立完整的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產業鏈、推動四川核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核醫學讓疾病診療精準高效
核醫學是利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包括影像診斷、核素治療、體外分析三個部分。核醫學作為重要的臨床平臺學科,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和神經等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接受了核素治療的腫瘤患者,廣東的常女士在2003年的一次常規體檢中被確診患有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當時已經有龍眼大小”,在接受手術后,她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然而,十年后的2013年,腫瘤復發并出現轉移。由于不具備手術條件,常女士只能接受放療和化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讓常女士沒想到的是,2019年,腫瘤再次復發,且來勢兇猛,出現了骨轉移。經多方求醫問藥,常女士分三次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接受了177Lu核素治療。用常女士自己的話來說,“治療效果比預想的還好,沒人看得出我是個病人,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以骨掃描和PET/CT檢查為例,當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骨轉移時,骨掃描通常是應用最廣、性價比高的首選檢查方式,而在評估腫瘤遠處轉移、分期與再分期、療效評估方面,PET/CT相較其他傳統檢查更具優勢。”據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陳躍介紹,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率先開展的177Lu及225Ac的前列腺癌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核素治療療效顯著,其自主研發的68Ga/177Lu-TBM針對骨轉移的核素治療藥物經過臨床試驗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近年來,核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從早期的SPECT/CT到現在的PET/CT、PET/MRI,從FDG到現在的多種顯像劑,核醫學診療安全有效,切實解決了臨床需求。但陳躍同時也指出,由于我國醫用放射性核素及放射性藥物短缺,嚴重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問題,不少患者只能到國外接受核素治療,極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國內核醫學的發展任重道遠,實現放射性藥物的國產化以及醫用同位素的自主穩定供應迫在眉睫。”陳躍如是說。
醫用同位素面臨“卡脖子”難題
“核醫學顯像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靶向放射性藥物的強大臨床潛力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放射性藥物的臨床應用需求。”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旭說,從核醫療產業鏈來看,核特色醫療處于產業鏈下游,即服務端,而處在中游的是放射性藥物、醫用放射源、核醫療裝備的產品端,醫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前體原材料穩定同位素、核醫療裝備關鍵零部件的原料端則處在產業鏈的上游。羅旭表示,此次四川省印發的《行動計劃》體現了四川省對核醫療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為醫用同位素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醫用同位素長期依賴進口,成為嚴重制約核醫學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張勁松研究員說,醫用同位素80%由反應堆生產,在國內擁有大型研究堆的單位中,四川的反應堆資源最為豐富,尤其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優勢顯著,其反應堆數量多,功率大,常年穩定運行,與同位素相關的專業和設施較為齊全。近年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開展了14種堆產醫用同位素的研發工作,在扭轉醫用同位素“卡脖子”局面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我們有信心在3到5年內徹底扭轉醫用同位素‘卡脖子’問題,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及產業化方面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張勁松表示。
《行動計劃》助力推動產業鏈構建
此次由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組織編制的《行動計劃》對提升四川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推動建立完整的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產業鏈具有積極意義。據了解,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的省級核技術應用協會,從2007年成立至今,發揮了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持續助力四川打造核技術應用產業大省。
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原院長楊岐表示,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環保、安全等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服務保障民生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楊岐指出,四川省在核技術應用領域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裝備優勢,但在攻克“卡脖子”問題、提升應用水平、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管理模式、構建協同創新體系等方面仍需要持續發力,從而推動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川省作為核技術、核產業大省,醫用同位素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在醫用同位素生產的反應堆、加速器等核心設施和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國內領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核工業四一六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擁有較為完善的核醫療診療體系,有助于醫用同位素產品試驗應用。四川在同位素生產、核醫學和核藥研發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據四川省核技術應用協會理事長李杰介紹,《行動計劃》編制旨在為醫用同位素產業強鏈補鏈,實現由資源向產業的轉變。在編制過程中,為確保報告內容科學合理、有高度、有引領、能落地,協會多次組織調研組赴相關高校、企業、研究所、醫院等核技術應用產業單位進行實地調研,精準對接產業發展問題與訴求,并多次就《行動計劃》內容編制充分征求意見與建議。李杰表示,在省委軍民融合辦的主導和《行動計劃》的指引下,協會將持續發揮平臺作用,搶抓先機,科研院所、企業和醫院各方共同努力,圍繞“兩基地、一中心”建設布局,推動醫用同位素產業從“供給側”到“需求側”全面協同高質量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