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持續性黃疸的鑒別診斷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見于先天性膽道閉鎖(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和嬰兒肝炎綜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膽道閉鎖患兒出生后60天內是手術治療最佳時期,而新生兒肝炎黃疸是手術禁忌證。
嬰兒肝炎綜合征常因肝細胞功能受損,肝臟攝取放射性藥物減少,肝實質相肝臟顯影欠清晰,心影放射性持續存在。
由于肝細胞攝取放射性減少,向膽管內分泌顯像劑減慢、減少,膽道系統顯影不清晰。因患兒膽道通暢,隨時間延長,腸道均會出現顯像劑影。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導致肝細胞性黃疸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45min膽囊顯影,2h腸道出現放射性聚集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24h腸道內出現放射性
先天性膽道閉鎖分為三型。Ⅰ型:膽總管閉鎖型,分為兩種亞型。Ⅰa型:膽總管下端閉鎖伴上端膽總管的囊性擴張。Ⅰb型:在膽囊管、膽總管及肝總管即所謂的“三管匯合”部位以上的高位膽總管閉鎖。該型有時與先天性膽管擴張癥囊腫型相類似,所不同的是后者膽總管遠端不完全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患兒早期因肝細胞功能正常,肝實質顯像心影消退正常,肝臟顯影清晰。
肝臟放射性消退緩慢,腸道延遲顯像(有時到24小時)始終未見顯像劑影。
對肝膽顯像持續腸道未見顯像劑的患兒多給予口服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每天5mg/kg,連續7~10天。再行肝膽動態顯像,24小時后腸道內仍無放射性,診斷為先天性膽道閉鎖。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導致肝細胞性黃疸
遺傳和環境等諸多因素可誘發先天性膽道閉鎖,導致梗阻性黃疸
膽道閉鎖亞型之一
膽道閉鎖的不同分型
膽道閉鎖的手術治療
男性,40天,發現皮膚黃染近30天,逐漸加重。肝膽動態顯像系列平面圖像。6h內未見膽囊及腸道顯影,24h也未見膽囊 及腸道顯影。手術診斷為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腸道持續不顯影
診斷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癥
膽管的囊腫是發生在除膽囊外的肝內外膽管的任何部位的膽管囊狀擴張。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癥為少見的先天性肝內外膽道發育異常,多由于先天性膽管壁薄弱和先天性膽管內壓力增高,膽道有輕重不等的阻塞,擴大形成囊腫。膽總管囊狀擴張癥多見于兒童或年輕人,病理可分為四型,囊腫型、憩室型、腸內脫出型、混合型。
臨床表現為腹痛、包塊、間歇性黃疸。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癥患者肝膽顯像時,可以在擴張的膽管內見到放射性排泄遲緩或持續滯留,構成橢圓形或梭形濃聚影,可在肝影、膽囊影消退甚至進餐后仍殘存。
肝膽顯像肝實質相肝臟下緣見囊性放射性缺損區,100min 放射性缺損區內見放射性濃聚影。手術結果:膽總管囊腫。
診斷膽總管梗阻
膽總管梗阻由膽總管結石、腫瘤和膽總管狹窄等引起。對可疑膽總管梗阻的急性腹痛患者在以下情況選用:
1.超聲檢查正常,臨床高度懷疑膽總管梗阻的患者;
2.曾有膽總管擴張史或手術史的患者,膽總管難以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直徑。
不完全性膽總管梗阻時,超聲和靜脈膽道造影很難發現結石引起的不完全性膽總管梗阻,此時膽總管可能不擴張。肝膽動態顯像可以通過示蹤劑從膽道至腸道通過時間延遲(大于60min)來診斷不完全性膽總管梗阻。
肝膽顯像膽囊30min顯影,膽總管顯影不良,腸道出現放射性延遲,在90min后見到明顯放射性聚集.
肝膽道術后評價
肝膽動態顯像可為懷疑腹腔鏡或經腹膽囊切除術后有并發癥的患者提供以下幾方面有價值的信息:
①術后有無膽囊管殘留;
②膽道、腸道吻合術(Roux-Y手術)后吻合口的通暢性及Billroth Ⅱ式手術的膽汁通暢情況,有無膽汁胃、食管反流;
③有無膽漏;
④肝移植術后有無排斥反應、感染或膽道梗阻等臨床信息。
術后膽汁漏
診斷急慢性膽囊炎
急、慢性膽囊炎目前臨床多結合超聲、CT、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檢查即可診斷與鑒別診斷。急性膽囊炎最特異的病理生理表現為炎癥、水腫、結石等造成的膽囊管梗阻。
放射性核素肝膽動態顯像在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的診斷中有一定意義。
非結石性膽囊炎,是由細菌、病毒感染或膽鹽與胰酶引起的慢性膽囊炎。因炎癥閉塞,使膽汁淤積,導致膽囊管或膽總管梗阻,肝膽顯像可表現膽囊顯影延遲至1~4小時。
腸道顯影早于膽囊,這是慢性膽囊炎的一個特異性征象。
給予脂肪餐后膽囊收縮功能不明顯。膽囊顯影越滯后,診斷慢性膽囊炎的符合率越高。
慢性膽囊炎膽囊顯影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