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廣大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精準診療的需求,經哈醫大腫瘤醫院倫理委員會及醫療新技術管理委員會的批準,該院PET/CT-MRI中心在省內率先成功開展了生長抑素受體+糖代謝雙示蹤劑PET/CT精準顯像。
相比于常規的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磁共振等),生長抑素受體PET/CT顯像由于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能明顯地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檢出率和準確性,在無創、低輻射、無安全副作用的前提下,提供了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灶及轉移灶的生長抑素受體表達及葡萄糖轉運蛋白受體表達信息,為神經內分泌瘤患者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疾病分期、生長抑素受體抑制劑受益患者篩選、療效評估及后期隨訪復查提供有力的臨床分子影像學信息。
神經內分泌腫瘤
據哈醫大腫瘤醫院PET/CT-MRI中心主任王可錚教授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s)是一類起源于干細胞且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產生生物活性胺和多肽激素)的腫瘤,幾乎分布于全身各處,常見于胃腸道、胰腺、肺、支氣管以及多種腺體。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分化良好的神經內分泌瘤(NET G1、G2、G3)、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NEC)和混合性神經內分泌—非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腫瘤。其中功能性腫瘤由于激素分泌異常可引起相應臨床綜合征,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但有時病灶體積較小,常規影像學檢查找不到病灶,即便能夠發現解剖結構的異常,也難以全面地顯示腫瘤的原發灶和轉移灶的分布范圍、代謝活性程度等重要臨床信息。而無功能性腫瘤由于缺少相應的激素綜合征,往往隱匿性生長,發現時往往腫瘤較大,且多數病理分級較高,甚至出現一些惡性征象,如肝臟轉移、血管侵犯等,使患者失去手術治療機會。生長抑素受體+糖代謝雙示蹤劑PET/CT顯像可以有效克服上述困難,提供全身性特異性強的重要影像診斷依據。哈醫大腫瘤醫院PET/CT-MRI中心在糖代謝18F-FDG PET/CT基礎上,率先開展18F-Octreotide(生長抑素受體PET/CT顯像),在顯著提高神經內分泌瘤檢出率的基礎上,進一步為臨床精準診斷、分期分級、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療效評估及預后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在體分子影像學信息。同時患者及家屬也無需擔心輻射問題,實際檢查過程中,PET/CT檢查一次所受輻射劑量,僅相當于常規全腹平掃CT的劑量。
近期兩例典型病例分享
據悉,哈醫大腫瘤醫院PET/CT-MRI中心創立于2004年,是東北三省首批獲得放射性藥品最高等級第四類使用許可證的單位之一,也是東北地區首家經國家衛生部批準引進的亞洲第一臺具有TOF技術、多晶體探測器,同時配備64排128層螺旋CT的PET/CT成像系統。目前科室年檢查量超7000例,累計完成7萬余例PET/CT檢查,擁有兩臺國際上最先進的五維全息智能數字化PET/CT、兩臺醫用回旋加速器、兩臺多功能放射性示蹤劑合成裝置、兩臺FDG專用合成模塊。另外有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氣相色譜儀(GC)、薄層色譜儀(TLC)等先進的質控設備,可以開展18F、68Ga、11C、13N等多種核素標記的分子探針的研發和合成工作。
總結
該科在省內率先通過國家和省市衛健委、環保部門和醫療衛生安全監督部門的評估,實現了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準確、更快速的精準診斷方案。
PET/CT-MRI中心將積極努力引入世界一流技術,創造一流衛生保健水平,用臨床分子成像技術進一步提升各種疾病的診斷準確率,為臨床提供更可靠的疾病分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