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工作人員正準備接收“夸父一號”衛星探測到的最新數據。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8顆在軌科學衛星,都由這個團隊負責運行控制和數據處理。我國自主研制的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夸父一號”首張科學影像圖日前正式對外發布,在例行在軌調試聯席會上,科學團隊又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
負責數據算法處理的馬福利向記者介紹,從衛星回傳的原始數據就像老百姓說的“天書”一樣,這次科學家提出的需求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果說之前只要求能拍到人影,而現在,相當于要能根據圖像分辨出具體性別。如何拿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怎樣加強原創實現突破?通過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馬福利和團隊成員決定從無到有研究一套新的算法。科研團隊直接住在了數據中心,晝夜駐守,從衛星回傳的海量數據中去尋找能滿足新需求的參數。一個多星期后,他們總算厘清思路,寫出新的算法,然而一經驗證,圖像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
面對挫折,馬福利和同事們并沒有氣餒,他們邀請科學家一起篩選可能遺漏的細節,最終確定是衛星數據“延時”產生的影響。找到癥結所在,問題也迎刃而解。運控中心團隊正是用這種堅守和創新,支撐保障了我國空間科學重大成果的不斷產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讓這群守望星空的“牧星人”也倍受鼓舞。在新的算法支持下,一批觀測太陽的科學成果也集中涌現,創下諸多全國乃至全球首次。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 鄒自明:習總書記指出,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設立和實施,全面助力中國空間科學家大步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綜合運控團隊承擔了載荷運控和數據服務等任務,為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和我國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障衛星穩定正常工作并能指揮衛星動作的,便是運控中心的這群“牧星人”。每天24小時,每顆衛星的運行狀態都要了然于胸,同時,還要隨時響應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下午5點半,值班人員接到“慧眼”科學衛星團隊的緊急需求,7點半要與國外的同行聯合對一個伽馬射線爆發源進行觀測。短短半小時內,與各系統、各部門、各環節協調確認,編制加注指令,調整衛星姿態,對準觀測區域,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到位。
發達的空間科學探索是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探索浩瀚宇宙,瞄準宇宙起源與演化等前沿科學,我國已確定五大科學主題,將有望在直接探測低頻引力波、系外宜居行星探尋等方向取得突破。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學衛星綜合運控中心主任胡鈦:黨的二十大提出,我們要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我們科學衛星工程,目標要求都是世界首次或者是性能最好,要通過我們精準的運控和專業的服務,來支持科學家來實現極限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