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PETMR精準定位患者的下丘腦錯構瘤致癇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核醫學(PET中心)PETMR檢查室
13歲的小張從小就是家里的開心果,他因經常發笑特別招人喜歡。但逐漸地,父母發現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開心”,小張同學的發笑不分場合,無感情原因和互動交流,以“癡笑”為主。
近幾個月來,他這種無故癡笑的表現幾乎每天都出現,并出現了全身肢體抽搐。在輾轉就診了多家醫院但求因無果后,小張的父母帶他來到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就診。
神經外科醫生聽到這種癥狀,想到了癲癇中一種罕見的類型--“癡笑型癲癇”。為了明確病因、定位病灶,小張同學在湘雅醫院核醫學科(PET中心)完成了18F-FDG(糖代謝顯像劑)和18F-SynVesT-1(神經突觸顯像劑)雙靶點PET/MR顯像,MRI顯示第三腦室右側壁異常的灰質信號病灶。該病灶18F-FDG PET表現為低代謝,18F-SynVesT-1 PET表現為攝取增高,支持“下丘腦錯構瘤”的診斷。
經湘雅醫院癲癇MDT團隊討論和評估后,一致認為一體化PET/MR檢查對小張的病因診斷明確,病灶定位可靠,無需進行顱內電極植入手術。隨后,在全麻下小張同學直接接受了“下丘腦錯構瘤局部病灶切除術”,隨訪至今無癲癇發作,無明顯并發癥出現。
據悉,下丘腦錯構瘤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腦組織發育異常性病變,是發生于下丘腦下部或灰結節區的異位神經組織。通常在出生后第一年開始出現典型的癡笑發作,前期沒有明顯的肢體抽搐,因此很難及時識別。由于病變的位置較深,頭皮腦電圖通常沒有特異性發現。常規抗癲癇藥物對于癡笑性癲癇發作通常無效的,需及早手術治療。
因此,早期識別病灶十分重要,一體化PET/MR不僅具有磁共振成像系統的軟組織高分辨率特性,更具有PET系統的放射性示蹤劑代謝高靈敏性、數據定量化等特性,對于癲癇灶的定位更為精確靈敏。其一次掃描可獲得多模態數據,10分鐘三床位即可完成全身掃描,將分子代謝顯像、功能顯像和結構顯像有機結合,大大提高腫瘤、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疾病的早期診斷能力,提升重大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
湘雅醫院核醫學(PET中心)在國際上率先開展18F-SynVesT-1 PET顯像,該手段可以量化受檢者腦突觸密度,結合18F-FDG PET和MRI顯像對于癲癇術前定位更是“錦上添花”。
據科主任胡碩教授介紹,PET/MR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是全球公認的惡性腫瘤、神經、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精準診療利器。相比PET/CT,PET/MR電離輻射更低。在神經系統、軟組織、心血管系統、頭頸部、縱隔、乳腺、肝膽胰脾、結直腸、生殖系統、血液系統、骨關節系統等成像上較PET/CT更為精細,病灶更不容易遺漏,能輕松發現小至數毫米的病灶。且PET/MR將兩次檢查“正電子掃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合并為一次全身掃描同時獲取全身MR和PET數據,獲得高質量的診斷圖像,實為患者的福音。一體化PET/MR的引入,標志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核醫學科進入了國際頂級分子影像診斷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