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國海德堡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斯·薩克佩基迪斯博士領導的一個團隊探索了一種新型長軸視野PET/CT掃描儀對黑色素瘤患者成像的能力。根據這項研究,使用低劑量的F-18 FDG放射性示蹤劑,該小組幾乎將采集時間縮短了一半。
該小組寫道:“臨床上引入超擴展視野PET/CT掃描儀代表了分子成像的發展,具有潛在的重大臨床和財務影響,同時能夠減少相關的輻射負擔。”
最近,長軸視野PET/CT系統,如本研究中使用的Biography Vision Quadra(Siemens Healthineers)和uEXPLORER(聯合成像)已經可用。早期的經驗表明,這些系統提高了圖像質量,但超出研究目的的研究很少,最初的臨床經驗才剛剛開始報道。
在這項研究中,Sachpekidis及其同事旨在確定一組黑色素瘤患者在注射F-18 FDG放射性示蹤劑2 MBq/kg(而不是歐洲指南推薦的3 MBq/kg)后,在他們的醫院為這些新系統中的一個確定合適的獲取時間。
研究人員招募了49名黑色素瘤患者,他們都從頭頂到腳進行了全身PET/CT檢查。重建標準10分鐘采集時間的圖像,并進一步分為8分鐘、6分鐘、5分鐘、4分鐘和2分鐘持續時間(PET-10、-8、-6、-5、-4和-2)。研究人員隨后比較了不同的重建掃描時間。
最大強度投影(MIP) F-18 FDG-PET圖像的例子,一名74歲患有IV期皮膚黑色素瘤的男子計劃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介紹了PET-10、PET-8、PET-6、PET-5、PET-4和PET-2的采購情況。所有的采集都清楚地顯示了擴散的F-18嗜FDG轉移性疾病。圖片和說明由歐洲核醫學和分子成像雜志提供。
共42次PET-10掃描顯示共119個腫瘤病灶。視覺分析結果顯示,PET-8掃描顯示116個腫瘤病灶,PET-6顯示113個,PET-5顯示107個,PET-4顯示99個,PET-2顯示88個腫瘤病灶。
研究人員報告說:“我們研究的視覺分析結果表明,即使在應用低劑量檢查方案的情況下,新掃描儀的靈敏度提高可能會使采集時間合理減少五分鐘(即從10分鐘減少到5分鐘)。”。
根據作者的說法,在標準的臨床實踐中,獲取高質量的PET/CT圖像需要增加放射性示蹤劑注射劑量或延長掃描時間,這會帶來輻射暴露和不期望的后勤后果。他們寫道,全身低劑量長軸PET/CT成像可能有助于克服這些限制。
Sachpekidis及其同事總結道:“考慮到這類癌癥需要真正的全身成像,這可能對黑色素瘤患者的診斷檢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