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復原冰川期地球 破解“解凍”之謎
近日,NASA復原的冰川時期的地球圖像。據報道據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確定了地球上最古老的隕石撞擊坑,并表示,這有可能解決地球如何從冰川期“解凍”演變至今的謎團。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同位素地質學教授柯克蘭德稱,在那時,“從太空看地球,情況會大不相同,你會看到一個白色的球,而不是我們熟悉的藍色。”
據報道,研究人員已經確定,22億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形成了澳大利亞70公里寬的Yarrabubba火山口。撞擊事件發生在冰川期,而這種撞擊可能導致了氣候變暖。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研究團隊利用同位素分析法,發現隕石坑巖石含有的細小“鋯石和獨居石(monazite)”,經小行星撞擊造成的“沖擊”再結晶,產生如樹木年輪的結構。研究指出,獨居石晶體含有微量鈾,因鈾會以恒定速度衰變至鉛,能借此估算時間流逝。圖為鋯石晶粒的圖像。
推薦閱讀
古氣候學家尼爾斯·德·溫特(Niels de Winter)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種創新方法,利用團簇同位素方法在季節性尺度上重建過去地質時期的氣候。它們表明,恐龍當時應對的是比人們以前想象的更炎熱的夏季。研究結果表明,在中緯度地區,季節性氣溫可能會隨著氣候變暖而上升,而季節差異卻保持不變。這導致夏季氣溫非常高。
2021-06-11
Isotope股份公司(Rusatom Healthcare股份公司的一部分,Rosatom的輻射技術集成商)已經與巴西的核與能源研究所(IPEN;與國家核能委員會或CNEN有關)簽署了一份為期五年的合同,以供應镥-177和錒-225,這是放射醫學中最有前景的醫療同位素。
2021-06-10
研究發現海水的鍶同位素比值在杜內期中期(距今3 55億年左右)開始下降,并伴隨著碳酸鹽碳同位素值和牙形刺氧同位素值的增加(圖1),碳、氧、鍶這三個同位素體系的耦合變化正巧與種子植物早期演化階段中一次重要的輻射事件相對應。
2021-06-08
锝-99作為第一個人造的元素,是六方晶體狀銀白色金屬,原子序數43,屬于β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為2 14X105年,可以被一般玻璃阻擋。
2021-06-07
以往的研究表明,同位素雜質在液體或固體氦中具有非常高的遷移率,并且由于4He和3He分別服從玻色和費米統計,因此即使是極微量的雜質也能明顯改變體系性質。
2021-06-02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