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供圖
日前,新藥研發領域傳來重要利好消息:由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領銜的團隊相繼完成了多項肺癌靶向、免疫藥物臨床研究,獲得突破性成果。其中,全球首個針對中國肺癌患者一線治療的三代EGFR-TKI靶向藥物“阿美替尼”的臨床研究,表明“阿美替尼”取得了三代靶向藥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治療中最長的無進展生存期,其最新研究成果發布于國際頂尖腫瘤學雜志。
2020年4月,由陸舜教授領銜的臨床研究獲得成功,我國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世界第二的肺癌第三代EGFR靶向藥“阿美替尼”獲批上市,打破了中國晚期肺癌治療耐藥后只能依賴一種進口藥的困境。其后,經過臨床實踐檢驗,阿美替尼在晚期肺癌患者的二線治療中也顯示出了優越的療效和安全性,成功納入醫保,惠及眾多中國患者。
陸舜教授團隊牽頭全國40余家單位,啟動了評估阿美替尼作為一線治療方案的療效的AENEAS研究。這是全球首個僅在中國人群中開展的三代靶向單藥一線治療研究。“這項研究的結果能更好地代表中國患者獲益情況,對整個亞裔人群的治療也具有非常高的臨床價值。”研究主要成員,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簡紅說。
研究共納入429例中國患者,證明在有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治療中,“阿美替尼”較于一代靶向藥“吉非替尼”,能明顯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從9.9個月提高到了19.3個月,將疾病進展的風險降低了62%。
施女士在2019年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口服“阿美替尼”后,如今總生存時間已經超過41個月。像這樣的腦轉移患者,AENEAS研究共入組了115例,研究表明,腦轉移亞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從8.2個月(吉非替尼)提高到15.3個月(阿美替尼)。
L858R突變在所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中約占40-45%,臨床治療上屬于比較棘手的一類。在阿美替尼之前,臨床上的三代靶向藥大多依賴進口,例如泰瑞沙,之前臨床研究顯示,在一線治療中,亞裔L858R亞組的病人并不能在泰瑞沙中獲益。而這一“僵局”被阿美替尼突破。針對L858R突變亞組的研究,無進展生存期(PFS)也從8.3個月(吉非替尼)提高到13.4個月(阿美替尼)。
“臨床研究要從臨床上去找問題,找思路,科研成果最終要能夠服務于臨床,服務于患者。”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說。早在2018年,肺癌免疫新輔助治療在中國開始興起不久,陸舜教授就帶領團隊,將研究的思路聚焦在“揭示免疫新輔助治療對患者影響及療效的生物標志物”這一國際難題上。臨床上,目前最通用的方式是運用PD-L1來預測免疫治療的療效,但實際上,僅僅這樣的預測還遠遠不夠。在陸舜教授指導下,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周箴團隊牽頭開展了“同源重組缺陷(HRD)可以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新輔助治療的療效”的臨床研究。團隊創新探索了一種基于同源重組缺陷 (HRD)的基因檢測方法,并分析患者的基因組變化及其與治療影響的關聯。研究結果表明,HRD檢測能進一步揭示和預測了新輔助免疫治療的療效,在免疫治療中可作為PD-L1檢測的強有力的輔助生物標志物。PD-L1表達不強的患者,如果HRD檢測異常,其免疫新輔助治療仍然可能獲得較理想的療效。該成果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新輔助的臨床決策與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指標,能讓醫生們在制定免疫新輔助治療方案時獲得更多精準的信息,也能讓更多患者獲益。
洛拉替尼是國際上三代ALK肺癌靶向治療新藥。近日,由陸舜教授團隊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團隊領銜的臨床研究“一項在接受過ALK抑制劑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中國患者中評估LORLATINIB(PF-06463922)單藥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的II期、多中心、開放性、雙隊列研究”獲得成功。這是全球首個僅在中國人群中開展的三代ALK-TKI后線治療的研究,其結果和全球研究一致,且能更好地代表中國患者獲益情況。研究結果證實了洛拉替尼的超強療效和顱內控制率,在接受過二代ALK抑制劑的患者中,依然能發揮出色療效,且具有優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基于此項研究成果,今年4月,洛拉替尼已在中國成功獲批上市,為更多肺癌患者創造了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