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不足,我國核工業仍然大而不強
自“兩彈一艇”成就以來,我國核軍工技術發展緩慢,對標世界強國尤其是美國和俄羅斯的核軍工技術,總體上還相對落后。例如,在西方媒體的評論下,中國核潛艇通常意義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詞,曾一度被美國媒體形容為“水下拖拉機”。技術進步往往是一個組織性和體制性的問題,而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本身。如何更好地提升我國核工業的創新能力,我們不妨從美國發展核軍工的歷史經驗中尋找線索。
“借助外部創新資源”,是美國核軍工技術獨霸天下的制勝法寶
美國的艦艇核動力反應堆技術,基本上是在西屋公司和通用電氣(GE)公司兩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中發展的。二戰結束后,西屋公司成立了核能開發部門,進入核動力技術領域。1948年,西屋公司獲得了貝蒂斯原子能實驗室的運營管理權,選擇壓水堆技術方向。最終,在海軍和幾個國家實驗室的通力合作下,S2W壓水反應堆成功應用在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上。
與此同時,通用電氣公司也不甘落后,獲得了類似的軍工合同。1950年,通用電氣公司開始研發以液態金屬鈉為冷卻劑的潛艇反應堆,并應用在了“海狼”號核潛艇上。1958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S5G自然循環反應堆的基礎上,進行功率放大和性能改進,開始設計新型反應堆裝置,在西米爾頓建造了S8G陸上模式堆。
可以看出,美國核動力技術的誕生和發展根植于深度的軍民融合,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并通過引入開放性競爭避免行業壟斷。軍工相對開放的環境,讓高質量、優品質的民間社會資源充分參與其中,反過來也大大促進了軍用技術的發展。
以目前美國正在研發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為例。雖然該項目是由通用電船公司負責整體研制和建造的大型軍事項目,但是參與方不僅包括美國國內的大學、研究單位和軍工公司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還包括英國的國防部、BAE系統公司、巴布考克海事公司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等。
再例如,美國打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早在1961年開始服役。這個時間點著實很驚人,而美國也的確有自己獨特的成功經驗:核航母研制是一項復雜的巨系統工程,美國開放了產業鏈,進行廣泛的軍民合作。從企業號核航母開始,到尼米茲級,再到福特級核航母,竟然全部由一家私人造船廠,即美國規模最大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建造,其也是目前美國唯一能夠建造核航母的造船廠。研究人員發現,美國軍民一體化的核工業體制,善于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營造開發競爭的環境正是其成功的關鍵。
打破封閉的體制,甩掉勒住創新的枷鎖
綜上,美國核軍工的強大源于其管理體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整個社會的創新力量。而反觀我國核工業體制,整體上還是偏向于封閉保守的,存在民參軍門檻高以及社會創新資源長期被拒之門外等問題,導致我國的核軍工技術遲遲難以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