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主要靠的是電子束輻照技術,利用高壓電場加速的電子束對污水進行照射,水分子電離或激發生成的強氧化物質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病毒等微生物發生輻射化學反應,從而達到氧化分解和消毒的目的。用電子束輻照處理醫療廢水廢物具有反應速度快、降解效率高、無輻射及化學殘留等獨特優勢,為醫療廢水廢物的綜合治理提供一個全新途徑。
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會產生許多廢水,這些廢水中往往含有許多化學氧化劑和生物氧化劑,而且還有許多細菌和病毒。利用射線的輻射作用,不僅可以處理造紙、印染等污染較為嚴重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降低水中的耗氧物質含量,使污水中的洗滌劑、農藥等有機物質輻射降解,把污水中的細菌、病毒殺死,還能夠消除污水的臭味。在當前許多國家面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廢水處理后再利用,用來澆花、澆地,顯然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輻射也可以用來處理飲用水,與常規的氯氣、臭氧或紫外線消毒法相比,有方便、簡單、效果好、花費少的優點。
而核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還不止如此。如果將放射性同位素載入某種物質,它就會拉風地跟著這種物質到處跑,跑到哪里就將射線釋放到哪里,對于測量儀器而言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從而讓我們可以跟蹤這種物質的運動過程,這種技術被我們形象地稱為示蹤。
那么,示蹤技術要如何在環保領域發揮作用呢?我們都知道,泥沙在江河入海口淤積,會堵塞航道,導致大型船舶無法進出,港口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我國每年都要花費數千萬元用于長江口泥沙的疏浚。為了了解泥沙的運行規律,核科學家們在長江上游投放含鈧-46同位素的石英砂,然后用閃爍探測器跟蹤觀察,就可以為長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與全天候深水航道的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數據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趵突泉的“復活”同樣是示蹤法應用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