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的研究人員為核磁共振掃描儀制造了第一個漏波天線。該設備可以進行身體器官診斷,而不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風險,同時還可以提高研究掃描儀獲取的圖像質量。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這種特殊的天線基于寬帶輻射原理。天線原型采用標準印刷電路板技術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核磁共振(MRI)是以一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病人器官組織為基礎的,在掃描儀內,人體產生共振,從而獲得圖像。
研究人員稱,“......有許多小天線串聯在一起,電波通過它們傳播,每根天線發出一部分能量,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總輻射.....多虧了漏波(非共振)的方法,才有可能減少發熱,讓掃描更加安全。”
類似的天線已被用于無線電測向和雷達,ITMO的研究人員專門將它們應用于MRI技術。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一解決方案可能開啟MRI技術的新研究應用,將可提高掃描儀功率,且沒有任何風險。同時,這將提高生成圖像的質量,使更深入地研究內部器官的功能或跟蹤疾病的發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