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醫療方面的認知度在不斷提升,但是一提到X線、CT、B超、核磁(MRI)等檢查方式,有人會擔憂機器產生的輻射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這幾種檢查方式是否存在輻射?是否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具體區別是什么?下面就臨床影像學檢查過程中是否存在輻射這一問題為大家解惑。
體格檢查、病歷資料、影像學診斷是臨床各科醫師診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隨著醫療新技術的發展,影像學檢查在各大疾病診斷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X線
X線又稱為X射線攝片。臨床常見的X線檢查包括普通X射線攝片、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以及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我們將其統稱為拍X光。而該檢查方式主要是利用X射線穿透身體,將機體各層面結構組織對射線的吸收特性,將其以影像的形式壓縮于二維平面上,與我們日常拍照類似,曝光成像時間極短。在檢查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量約為0.02~0.1mSv,相當于4個月天然輻射量,因此實施X線檢查較為安全。
X線檢查可以拍攝四肢關節片、腹部平面、四肢骨片、胸片以及透露片等。部分胃腸道疾病、食管疾病等均可實施X線檢查,例如消化道造影和鋇餐檢查等。在進行臨床體檢時X線檢查常用于胸片拍攝,主要是對肺部疾病加以篩查。
二、什么是CT
CT檢查全稱為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該檢查方式是利用射線對形成圖像加以掃描。CT檢查與X光的不同之處在于,CT檢查是經由不同方向將射線射向機體,繼而構成不同角度、方位的平面圖像,并通過計算機處理形成立體結構影像。通俗來講,就是將需要檢查的部位劃分為無數個微小方塊,達到更清晰觀察細微病變的目的。臨床所實施的普通胸部CT檢查輻射量約為2~5mSv,低劑量胸部CT檢查輻射量約為0.2~0.5mSv,大概是10張胸片的劑量,且輻射量差不多為1年的天然輻射量,所以實施CT檢查是較為安全的,對身體的影響極小,但因射線存在一定的致癌風險,因此處于妊娠期或是哺乳期的女性應盡可能避免實施CT和X線檢查。
CT檢查常用于臨床診斷脊柱、胸部、頭部以及腹部疾病中,部分由于實施X線檢查無法清晰觀察骨骼、四肢的問題,可以再次實施CT檢查明確診斷。目前,在進行臨床體檢時常用胸部CT,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篩查早期肺癌。
三、什么是B超
B超檢查也就是超聲檢查,該檢查方式是充分利用超聲波穿刺機體。超聲波在遇到機體器官組織后會形成反射波,反射波所產生的回聲即為B超畫像。B超檢查是依靠超聲波反射成像,因此不存在輻射,具有無痛苦、無損傷性等特點,顯示方法呈多樣化,特別是對探測機體軟組織,觀察心血管、臟器系統血流動力學特征具有獨到之處。另外,在觀察實質性臟器系統方面,例如針對肝膽胰腺腎子宮附件等臟器系統的觀察也具有其他檢查方式無法替代的優勢。但又因超聲波穿透力相對較弱,所以難以穿透骨骼,且無法有效探測含氣性臟器,例如腸、肺等,如若病變程度較小,無法顯示在聲像圖上,繼而對部分微小腫瘤診斷存在一定局限性。
B超檢查主要用于對盆腔、腹腔內器官病變加以篩查,例如膽囊、甲狀腺、卵巢、子宮、乳腺、膀胱、胰腺等。部分情況下也可用于心臟部位檢查。
四、什么是核磁(MRI)
核磁全稱核磁共振成像,核磁不應用輻射,是利用無線電發射器、大型磁鐵、計算機對機體組織結構重建,并形成圖像,成像后可對正常器官組織與發生病變的部位兩者間存在的差異性進行觀察。核磁不具有電離輻射,對機體不存在射線損害,是臨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之一。核磁檢查可觀察脊柱脊髓、顱腦等機體軟組織結構部位,比CT檢查更優。另外,針對脂肪組織、肌肉、關節等臨床檢查,因CT檢查僅對骨性結構具有較高分辨率,所以應首選核磁檢查。需要注意的是觀察骨性和肺部結構的表現時,CT檢查則優于核磁檢查,可見核磁檢查也不能作為萬能檢查。而對于機體內帶有心臟起搏器、假牙等內固定物者不宜實施核磁檢查,因為在強大磁場下檢查,這些固定于機體內的磁性金屬會在磁場下發生移位,繼而加大檢查的風險性。目前,臨床上新型非磁性金屬內固定材料層出不窮,這類患者完全可以實施核磁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