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技術網訊:1981年夏天,姜文吉邁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在探傷的崗位上工作至今。經過近40年的磨練,他已成為無損檢測行業中有名的專家。作為大船集團質量部業務經理,姜文吉還擔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造船工藝學術委員會無損檢測學組副組長兼射線檢測專業組組長等。
無損檢測,是船廠對外報驗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姜文吉就是這道工序的把關人、是船舶建造的診脈師。
2002年,經歷長途跋涉,銹跡斑斑、外表有些破舊的“瓦良格”號在6艘拖輪加1艘引水船的牽引下安全停泊在大連港。隨著各方面條件成熟后,中國海軍組織包括大船集團領導在內的一批專家對其進行初步勘驗。經大船集團領導決定,將使用新型超聲檢測方法對“瓦良格”號進行全面徹底的質量排查,為下一步修復和建造奠定重要基礎。時間緊迫,姜文吉接到命令后來不及多想,第一時間上艦進行調研,在沒有國內相關標準的情況下,當時已40多歲且沒有任何英文基礎的姜文吉開始自學國際相關檢測標準,一點點對標,進行技術論證,編寫形成了一手的寶貴資料。“時代給了我機遇,我深感責任重大。”當時這艘航母上作業條件非常惡劣,只有臨時照明和通風設備,姜文吉帶領探傷檢驗員們,身背重達30多公斤的X光檢測設備,在漆黑的通道和彌漫著刺鼻氣味兒的艙室之間來回穿梭,一條焊縫一條焊縫地進行排查檢測,診斷該艦船質量是否符合標準要求。X射線穿透作用強,對人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大船集團的探傷員們都是趁著大家午休時上船檢測,姜文吉也不例外。炎炎夏日,主甲板上的氣溫一度高達60℃,如果檢測狹小空間里的焊縫,艙室內的熱度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姜文吉就是這樣數年如一日,懷著對崗位的熱情和忠貞,克服一切困難,保證了整個工程相互銜接、有序串聯,使“遼寧艦”工程質量超標準達標。
在某化學品船的無損檢測工作中,由于該船有大量的奧氏體不銹鋼焊縫,加大了無損檢測的難度。姜文吉帶領其他探傷技術人員,結合其他先進的無損檢測方法,制作參考試塊和模擬試塊,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取得了研究成果,最終解決了奧氏體不銹鋼焊縫探傷難這一課題。
38個春秋,300多艘船只,9萬多個船舶分段,上千萬條焊縫。每一位造船人都將船舶比作自己的“孩子”,姜文吉經手診斷過的“孩子”粗略計算能有300~400多個。他一直親力親為,深入一線,確保在診斷船舶質量上沒有絲毫偏差。
工匠的精神是傳承,姜文吉經常琢磨著如何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傳承下去。他大力推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將以往數十年的無損檢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建立形成無損檢測專用數據庫,方便查閱和日常數據的即時分析,這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也為大船集團的質量數據分析和統計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第一手資料,在船級社審核時,得到了一致好評。
大船集團在建的某船型材料與普通船舶產品不同,特殊材料多,某些部位射線探傷使用現有的探傷標準有一定局限性。姜文吉和設計技術部門編制了多本企業標準應用于實際探傷工作及質量評級,收到了良好效果,也讓新入廠的員工少走了很多彎路。
(中國核技術網 責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