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之重器”,離不開原始創新能力的增強。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介紹,目前廣東已初步建設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鵬城實驗室加快發展,實現人工智能算力全球領先;廣州實驗室掛牌建設,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展現硬核力量。”
此外,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廣東以新機制新模式在全國率先謀劃建設10家省實驗室,構建起由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推動廣東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央廣網發)
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方面,廣東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區域為主陣地,成體系布局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其中,東莞散裂中子源一期等設施運營順利,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等加快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加快建設,同時廣東還布局推進鵬城云腦III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部分重大基礎科技設施已實現面向港澳和全球開放共享,比如剛才提到的東莞散裂中子源,已經有3臺譜儀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近500項用戶課題,其中港澳用戶占比超過10%以上。”梁勤儒介紹說。
截至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3.14%;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重要的創新指標位居全國首位;全省研發人員超過110萬人;在粵外國人才占全國約1/5;“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