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3個月,無漏探、無誤判、零責任斷軌,集寧工務段探傷車間探傷工們用妙手匠心為列車安全運行“探”出平安路,被親切的稱為鋼軌上的B超醫生。
據了解,集寧工務段探傷車間擔負全段1407.72公里正線,512.37公里站線岔特線,1425組道岔探傷檢測任務,由于承受來往列車的碾壓和本身金屬熱脹冷縮的特性,在鋼軌內部經常會產生傷損一些傷損僅幾毫米,且多在鋼軌內部不易被發現,這時就需要探傷工發揮作用。
作為鋼軌上的B超醫生,探傷工們用超聲波鋼軌探傷儀和手工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定期給鋼軌進行“體檢”,及時并準確發現鋼軌內部存在的細微傷損,并根據鋼軌的傷損情況及時通知線路工區進行整治,2021年探傷車間全年檢測線路15034.6公里,焊縫15784頭,共計發現重傷鋼軌294根。
創新工作方法 為鋼軌設備“懸絲診脈”
冬季防斷壓力巨大,如果只靠手推式常規探傷儀無法對重點地段進行加密檢測,甚至連規定周期檢測任務也無法完成。
集寧工務段探傷車間探傷工們創新工作方法,利用雙軌式探傷儀等新式儀器分析其傷損原因和發展規律,并在以往探傷管理的模式上建立多級數據交叉回放機制,增加數據集體分析研判環節,建立雙軌探傷儀和常規探傷儀常態化互補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來適應雙軌探傷儀管理模式。2021年雙軌探傷儀檢測正線10512.4公里,共計發現重傷鋼軌64根。
“慢行細檢一絲不茍,眼盯耳聽思想集中”這是探傷工作的真實寫照,對于他們來說探傷工作不能出絲毫差錯,一旦錯過細微病害就可能造成鋼軌折斷等事故后果不堪設想,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認真檢查每寸鋼軌,這一習慣扎根于他們心中。
行走、檢查、標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論烈日當頭、還是寒風凜冽,他們堅持絕對負責,為鋼軌設備“懸絲診脈”,為列車安全保駕護航。
打造技術過硬的隊伍 組建“探傷會診工作室”
隨著草原鐵路的快速發展,對線路質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也對車間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集寧工務段探傷車間按照醫院“專家會診”的模式,在2020年4月成立了數據回放工區,實行探傷儀定制化管理制度,選配骨干力量組建“探傷會診工作室”,在以往基礎上增加“會診”環節。
探傷工秉承著“精準分析、科學研判”的工作理念,每日對發現的疑似傷波開展綜合分析研判,并組織作業人員進行現場復核檢查,最大程度降低漏判、誤判的可能性,2021年集體分析數據1468條,安排現場復核110次,確認重傷鋼軌34根。
2022年唐包線第一階段集中修期間,探傷車間成立計劃管理協調小組,細致鋪排探傷計劃,從嚴卡控探傷作業周期,同時,強化探傷數據回放管理,落實數據兩級異體交叉回放制度,充分發揮車間“探傷會診工作室”效用,堅持每日集體分析研判,實現傷損綜合檢出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