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世界癌癥日”當天,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在非洲聯盟總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正式推出“希望之光”(Rays of Hope)倡議。倡議旨在利用放射性診斷和治療等核醫學技術助力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提高癌癥治療能力。“希望之光”也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繼“人類健康計劃”(HHP)、“癌癥治療行動計劃”(PACT)之后的最新倡議。
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希望之光”首選地放在非洲,后續逐步向拉美、東南亞、中亞等中低收入國家推廣。倡議重點支持的7個國家是肯尼亞、尼日爾、貝寧、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維、塞內加爾。國際原子能機構計劃于這些國家建立“放療中心”,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地區的“錨定中心”(Anchor Center),以此為基礎向鄰近國家提供相關培訓和質量保證,切實提升本地區成員國癌癥治療的能力和水平。根據成員國基礎條件及不同需求,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三種方案:方案一的總價值約750萬美元,硬件支持包括兩個放療室的基建、一臺常規模擬機、一個遠程鈷治療單元(伽瑪刀)、一臺高劑量率(HDR)近距放療后裝機,預計每年可治療500名左右患者;方案二總價值約1250萬美元,硬件支持包括兩個放療室的基建、一臺CT模擬機、兩臺單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一臺高劑量(HDR)率近距放療后裝機,預計每年可治療1000名左右患者;方案三總價值約1600萬美元,硬件支持包括兩個放療室的基建、一臺CT模擬機、兩臺多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一臺高劑量率(HIDR)近距放療后裝機,預計每年可治療約1000名患者。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超過1900萬,死亡病例1000萬。照此趨勢,到2040年,全球每年新增癌癥確診病例將達到3000萬,死亡病例增至1630萬。由于治療資源分布極不平衡,中、低收入國家癌癥死亡率占全球總數的70%,癌癥診療方面的資源支出僅為全球的5%,非洲有一半以上的國家沒有任何放射診療機構及設施。就目前的醫學水平而言,超過1/3的癌癥可以預防,一些常見癌癥如能及早發現并進行適當醫治,甚至可以治愈。
國際原子能機構長期致力于支持成員國不斷加強癌癥診斷和治療領域的核技術應用,與世界衛生組織始終保持緊密合作。利用“人類健康計劃”(HHP)、“癌癥治療行動計劃”(PACT)等機制以及技術合作(TC)平臺,國際原子能機構向成員國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幫助成員國開展放射醫學專業人員培訓、采購診斷和治療設備、支持輻射安全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并通過發布相關技術報告和導則等,為全球核醫學和放射醫學發展和推廣作出積極貢獻。
倡議的提出獲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發布正值非盟領導人峰會之機,非盟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續簽了“關于在核能和核技術領域增進合作的實際安排(2022-2026)”,雙方確認將進一步人類健康和營養、糧食和農業、水資源與環境、核技術工業應用、能源規劃和核電、輻射安全和核安保等領域合作。同時,雙方承諾將在“希望之光”倡議合作基礎上深化癌癥治療等方面的合作。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當日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兩大組織將攜手并進,逐漸改變全球癌癥治療不平等狀況。國際原子能機構希望通過打造多方共建的平臺,在機構自有資源和項目受援國自有資金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預算外資源實現“多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