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水供應對其維持生命的能力非常重要,但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呢?它是在地球形成時出現的,還是后來由外太空的隕石或彗星送來的?
地球水的來源一直是一個長期的爭論,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 的科學家認為他們有答案——他們通過觀察月球上的巖石找到了答案。
由于地月系統是在太陽系歷史的早期由兩個大型天體的撞擊共同形成的,因此它們的歷史密切相關。由于月球缺乏板塊構造和風化作用,這些過程往往會抹去或掩蓋地球上的證據,因此月球實際上是尋找地球水歷史線索的好地方。
盡管地球表面約 70% 被水覆蓋,但總體而言,與太陽系中的許多其他物體相比,地球是一個相對干燥的地方。而月球則更加干燥。傳統觀點認為,地球——尤其是月球——缺乏揮發性物質(如水)是由于這種劇烈撞擊導致揮發性元素耗損。
但是通過觀察月球巖石的同位素組成,研究小組發現參與形成地月系統的撞擊的天體在撞擊前的揮發性元素含量非常低,而不是因為它。具體來說,該團隊使用揮發性和放射性同位素銣 87(87 Rb)的相對量(根據其子同位素鍶 87(87 Sr)計算得出)來確定地月系統中 Rb 的預算。它形成了。研究小組發現,由于代表月球長期波動預算的87 Sr 是如此之低,因此相撞的天體在開始時肯定都是干燥的,并且此后無法添加太多。
“地球要么是由我們擁有的水誕生的,要么是我們被一種基本上是純 H 2 O 的物質擊中,其中沒有太多其他物質。這項工作消除了隕石/小行星作為地球上可能的水源,并強烈指向“天生就有”的選擇,”該論文的合著者、宇宙化學家格雷格·布倫內卡說。
除了大大縮小了地球水的潛在來源外,這項工作還揭示了碰撞的大型天體一定都來自太陽系內部,而這件事不可能發生在 44.5 億年前,大大減少了形成月亮之窗。
根據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拉斯博格的說法:“只有少數幾種材料可以結合起來制造地球和月球,而且它們并不是奇異的——它們很可能都是在大約在太陽系形成 1 億多年后碰巧遇到的同一區域……但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LLNL 科學家 Thomas Kruijer 也為這項研究做出了貢獻。這項工作由美國宇航局和實驗室指導的研究與開發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