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核科學技術組織 ANSTO 的研究證實,大約 9300 萬年前生活在現在的昆士蘭中部的鱷魚以恐龍為食。中子和同步加速器儀器被用來揭示和重建鱷魚的化石胃內容。

對2010年發現的這些化石的研究是由澳大利亞恐龍時代博物館的科學家與新英格蘭大學聯合進行的,并已發表在《Godwana研究》雜志上。
對發現化石的破碎巨石中的一塊巖石碎片進行早期中子成像,在腸道中發現了小雞大小的幼年恐龍的骨骼。ANSTO高級儀器科學家Joseph Bevitt說,這些恐龍骨頭完全嵌在致密的鐵石巖中,是利用位于新南威爾士州盧卡斯高地的OPAL研究反應堆的Dingo熱中子射線攝影/層析成像站偶然發現的。
“在 2015 年的初次掃描中,我發現了一塊埋在里面的骨頭,看起來像一根帶鉤子的雞骨頭,我立刻認為這是一只恐龍,”貝維特說。“人類的眼睛以前從未見過它,因為它曾經并且現在仍然完全包裹在巖石中。”
在 ANSTO 的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上使用 Dingo 和成像和醫療光束線進行了進一步高分辨率掃描,證實了這些發現并建立了詳細的圖片。
這被認為是第一次以這種方式使用同步加速器光束線。同步加速器 X 射線束的全強度用于在致密巖石上取得結果,并開發了新的軟件機制來處理和合并來自破碎鱷魚的不同數據集,使其能夠被重建為數字 3D“拼圖”謎”。為了確認恐龍實際上是在鱷魚的腸道中,研究小組觀察了填充的蠕蟲隧道、植物根部和在巖石碎片之間延伸的地質特征,從巖石的化學中收集了進一步的證據。
貝維特說:“結果在提供鱷魚及其最后一餐的完整圖片方面非常出色,這是一種部分消化的幼年恐龍。”
調查人員認為,這條 2-2.5 米長的鱷魚——現在被稱為Confractosuchus sauroktonos,翻譯為“破碎的鱷魚恐龍殺手”——很可能是在一場特大洪水事件中被卷入其中,它被掩埋并突然死亡。
這些化石現在在昆士蘭的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