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盧秉恒做客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為我們深度解讀3D打印如何突破高端制造的瓶頸。
什么是3D打印
制造技術按照在制造過程中材料質量的增加或減少,可分為三種技術。
01、等材制造技術
就是經常說的鑄造、鍛壓、焊接等方法,在制造過程中間基本上是按照砂型或者模具來進行成型的,質量在制造過程中并不發生變化。
02、減材制造
減材制造也稱為機械加工,是把毛坯材料按照圖紙來切削成小的零件。
03、增材制造
3D打印在制造過程中是將材料一點一點加起來的,因此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
3D打印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其原理是將計算機設計出的三維模型分解成一系列平面切片,通過激光電子束、粒子束等能源將材料固化熔融,而一層層累加,最終形成三維結構的物體。這種新型的制造技術可以不受環境和場地的限制,制造出任意結構復雜精益的產品,幫助人們實現傳統技術難以實現的產品制造。
3D打印的優勢
01、讓高端制造省錢又省力
像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高鐵汽車,都需要把裝備做到輕量化。用切削加工來去實現的話,95%至97%的材料被加工掉了,而3D打印就是哪些地方需要材料,就把材料加在哪里,是材料節約型的制造。
02、制造復雜精密設備手到擒來
3D打印技術可以進行任意復雜形狀的設計制造。
03、讓產品開發簡單快捷
3D打印適應各種個性化定制制造需求,不需要專門的工裝卡具模具,現在火箭整個殼體,火箭的連接環、燃料儲箱、捆綁支架,都已經用3D打印制造,也包括飛機的機翼、導彈的殼體。天問號有幾百個零件也是3D打印成功的。
04、“萬物”皆可打印
3D打印技術可以適用各種材料,包括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陶瓷、復合材料等,越來越多的材料被研究用于3D打印,滿足各種工程的需要。金屬材料經過3D打印,打印出來的零件的強度、韌性遠高于鑄件,幾乎和鍛件差不多,有些性能甚至領先于鍛件。
3D打印補短板
中國制造業的短板,我們都進行過充分的分析,首先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基本上是低價位的或者中低價位的,占據價值鏈的中低端。高端的復雜的競爭不過國外,往往是生產能力很強,但是新產品開發的太慢太少。而一半以上產品的價值是由創新設計所決定的,有了3D打印技術,就可以大大加快自主創新進程。
01、加快實現產品的創新研發
用傳統的制造難以實現的設計,在運用3D打印技術后,可以加快實現新產品的開發進程。
02、加速高端裝備的開發迭代
3D打印技術為制造個性化、復雜的產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在這個工具支撐下,高端裝備的開發和迭代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所以它成為一個高端制造業的競爭的“神器”。
03、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
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興起,它在國民經濟占的GDP比重也越來越高。3D打印也就是增材制造,可以使制造業更新換代更加具有競爭力。
04、為個性化定制提供解決方案
3D打印為中國制造業培養新的競爭優勢
以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化增材制造技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增材制造被列入中國制造2025需要加快研發的前沿技術裝備行列。2016年國家啟動實施了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重點研發專項,旨在打造3D打印技術的創新體系,支撐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
01、3D打印讓我國大型飛機承載結構設計趕超國外
中國制造正在從跟蹤仿制走向自主可控,現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我國3D打印技術在大型飛機承載件上的應用已經走在了國際前列。
02、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避免“卡脖子”風險
在增材制造一些核心器件上,尤其是核心軟件方面,我們都作了開發,所以就避免了現在中國制造業的短板。
03、從小到大,不斷突破制造極限
3D打印制造的大型設備,我們做的尺寸的大小和我們應用的程度,跟國外幾乎不相上下,有些我們還超過了國外。
04、增減結合,讓產品更優質
我們的創新,是把增材和減材在一臺設備上完成了,它的機體是五軸聯動的數控機床,把一個打印頭和切削頭同時都集成一起,軟件也是我們自己開發的,這樣制造出來的零件,就是能夠達到我們工業切削加工所需要的精度和光潔度。
05、3D打印,讓制造業迎來新時代
3D打印形成批量化的制造,尤其是多品種小批量產品制造的時代已經到來。
06、增材制造是創新的驅動器
為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我們也建立了制造業的創新中心,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4級到7級成熟度之間的技術研發。由用戶定義,我們應該開發哪些技術,用戶急需哪些技術,這樣來使我們的開發更能夠順利的推向產業化。
3D打印與生命科學
實現生物3D打印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成為科學家們的追求。
01、3D打印從創新到創生
3D打印也支持我們一些科技的革命,就是我們可以通過細胞打印,通過器官再創和基因改造,來打印出我們人體的器官,來服務我們人的健康。那么我們怎么樣把3D打印技術用于精準醫療呢?例如我們有一個病人受了外傷了,我們就把他的CT的數據,用一個軟件叫反求物軟件,把它破損那一塊兒,給它重新設計出來,通到我們的3D打印機中去,我們就可以把這塊骨頭修補出來。
02、3D打印讓人造器官不再是夢
以色列它已經研究了能夠跳動的心臟。更大的難題是怎么樣使我們人造的這些器官,雖然它能活了,但是它還沒有真正的活起來,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和我們心臟的血管有效地聯系起來,必須和我們人體的神經聯系起來,必須你這些神經還都能夠受我們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所以就是血管化的問題和神經化的問題,是我們做人造的活性器官可能最大的一個障礙。當然了也有材料方面的問題,也有一個器官的多種細胞的生長問題,生長或者控制這些規律,所以這些都需要交叉學科的研究。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東西都可以實現。
太空中的3D打印
3D打印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類開始嘗試將探索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太空。2014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利用3D打印技術,在國際空間站上打印出了太空制造字樣的牌子,2020年5月我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則成功將一臺國內自主研發的3D打印裝備送入太空,并在天空中成功實現了連續纖維復合材料的3D打印。
01、把3D打印搬上太空
無論現在做的登月工程,還是探測火星,太空探索一直是我們人類的夢想。我們可以不可以在太空中來利用星外的資源來進行太空制造,制造好的產品再降落到地球上,這樣使我們地球能夠增加更多的生活空間,能夠更大規模地減少我們地球上的能量消耗,來保護我們地球的環境。
02、太空制造的優勢
真空環境,因此不存在3D打印中材料的氧化問題。
沒有熱傳導,3D打印所需要的能量也少。
微重力環境,太空中有可能制造成本比地球上大為降低。
03、太空制造三部曲
在地球上來打印宇航器。
在空間站在軌制造用于維修宇航器的器件。
在外太空來實現太空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