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23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其中,診斷性核藥首次上榜,如下表所示。入選醫保目錄,將為核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打開廣闊的成長空間,也為需要核藥治療的患者帶來福音——可以報銷了。

關于核藥
核藥,是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用于醫學診斷和治療的一類特殊制劑。核藥按照臨床核醫學的用途可分為體內核藥與體外核藥。其中體外核藥主要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免疫診斷試劑,而體內核藥又可按照具體用途分為診斷用核藥與治療用核藥。
診斷用核藥主要用于獲得體內靶器官或病變組織的影像或功能參數,從而進行疾病診斷,也稱為顯像劑或示蹤劑。放射性同位素在進入人體內后,會由于人體的自身機體活動與代謝在人體內擴散與轉移,與此同時放射性同位素會按照自身的衰變規律進行衰變,并釋放出相應的射線,通過對人體相應器官放射性射線能量以及分布情況進行檢測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測該器官的病理與生理變化。表48為目前主要的診斷用核藥品種及適用領域。
診斷性核藥當中的锝-99m半衰期極短,僅有6.02小時,衰變方式為γ衰變,無β射線釋放,同時其所釋放γ射線能量僅為0.141MeV,這使得使用锝-99m進行顯像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較小,而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消除,因此成為了診斷性核藥中的主力軍。根據2015年8月東誠藥業增發收購云克藥業股權草案中介紹,診斷用核素藥物中锝-99m及其標記化合物占80%以上,廣泛用于心、腦、腎、骨、肺、甲狀腺等多種疾患的檢查;此外碘-131、鎵-67、鉈-201、銦-111等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物也有較多的應用;隨著PET/CT顯像儀器的推廣應用,碳-11、氮-13、氧-15,尤其以氟-18等短半衰期正電子放射性核素的應用也逐年增多。圖60與61分別為锝-99m與相應的檢測設備。

治療用核藥進行疾病治療的原理是,通過其產生的局部電離輻射對病變組織進行輻照,從而抑制或破壞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的作用。治療用核藥種類較多,其中碘-131用于治療甲亢的應用時間較久,碘-131在進入甲狀腺后通過釋放β與γ射線對甲狀腺進行輻照從而達到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緩解甲亢的效果。根據東誠藥業重組云克藥業草案介紹,國內治療用核藥已經在鍶-89、釤-153、錸-188緩解骨轉移癌的疼痛,釔-90微球用于肝動脈介入治療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碘-125、鈀-103等放射性密封籽源治療難治性實體腫瘤,碘-131、釔-90Y等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單克隆抗體等生物分子藥物用于霍金斯淋巴瘤和實體瘤的治療,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表49為目前主要治療性核藥及其相應應用領域。
核技術應用≠核電
讀完以上文字,相信讀者對核能應用的理解,已超出核電的范疇。
自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湯普遜發現電子以來,人類就已經開始對核技術進行研究和運用,非動力核技術運用的歷史要遠比軍用核技術和動力核技術的歷史要早,而且從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市場空間來看,非動力核技術的市場空間也更為廣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曾指出,同位素與輻射技術正在為全世界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寶貴貢獻;就應用的廣度而言,只有現代電子學和信息技術才能與同位素及輻射技術相提并論。
根據大連國際(2017年2月27日公告將更名為“中廣核技”)相關公告,國內核技術應用目前主要在輻射化工(材料改性)領域實現產業化,隨著在醫學、環保、印刷、輪胎等新領域拓展,未來核技術應用將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臺階式特點,每當核技術在一個新的產業領域的應用成功實現產業化,核技術產業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臺階。根據中國電力新聞網援引中國同輻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如果中國核技術應用未來能夠成功在醫學、環保、印刷等新領域實現突破,核技術應用產業年產值將達到萬億元規模。
核技術應用產業鏈簡單可以分為上游的射線發生裝置,以及下游具體應用領域兩個環節,如圖57所示,上游射線發生裝置為整個核技術應用發展的基石。射線發生裝置主要類型有:反應堆、加速器和同位素三類;下游的具體應用領域包括:改性材料、核成像、輻照加工、核醫療、核儀器儀表等幾大類。
近年來兩大核電巨頭均將核技術應用板塊定位為集團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對于相應業務開展以及并購都給予了較大支持。2011年,中廣核核技術應用公司與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相繼設立和完成改組,兩家公司主營業務均為民用核技術的應用,而且分別背靠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至此行業內龍頭企業顯現。我們認為,未來兩大龍頭企業有望憑借集團的支持進一步加快對于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從而推動國內核技術應用產業鏈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