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核與輻射安全十大新聞
2021年,我們迎來黨的百年華誕,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黨中央統攬全局,帶領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之年邁出新氣象,創造新輝煌。
這是值得銘記的歷史之年——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人類正經歷歷史上罕見的多重危機。
時代長焦對準中華大地,定格下許多難忘瞬間:有彪炳史冊的脫貧宣言,有寓意深遠的“百年總結”,有人民至上的偉大抗疫,有跨越萬里的真誠招手……
核安全是核事業發展的生命線。“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多年來,我國始終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記錄。2021年,我們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取得了良好的核安全成績……
為記錄這一年的難忘歷程,回顧這一年的傲人成績,近期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組織開展了“2021年度核與輻射安全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得到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經組委會討論、網民投票和專家學者評審,最終選出了國內、國際十大新聞。摘要如下:
國內篇
01 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
1月30日上午,中核集團宣布,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02 中俄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中俄核能合作項目開工儀式
5月19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通過視頻連線,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見證兩國核能合作項目——田灣核電站和徐大堡核電站開工儀式。
03 我國首臺電子束輻照處理醫療廢水示范裝置通過評審驗收
5月19日,國家原子能機構在湖北省十堰市召開科研項目驗收會,宣布由中廣核與清華大學聯合開展的“醫療廢水輻照應急處理科技示范裝置項目”通過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建軍等9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評審。
04 1.2億攝氏度“燃燒”101秒!中國“人造太陽”創造新世界紀錄
5月28日,基于40多年努力,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05 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開工建設
6月17日,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工作進入了地下實驗室建設及研發階段,為填補我國在高放廢物處置技術地下現場研發平臺及設備的空白,攻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試驗平臺和基礎。
06 八部門聯合發布我國首個醫用同位素發展規劃
6月24日,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科技部、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7部門正式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這是我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對提升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保障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07 大陸首座核電站運行許可證獲批延續至2041年
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官網9月6日發布《關于批準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許可證有效期限延續的通知》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的有關要求,經國家核安全局批準,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行許可證獲準延續,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
08 國務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 保持平穩建設節奏
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合理確定核電站布局和開發時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保持平穩建設節奏。
09 “暖核一號”投運!海陽成為全國首座“零碳”供暖城市
11月,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萬㎡項目在山東海陽提前6天投運,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同時,海陽居民住宅取暖費每建筑平米較往年下調一塊錢。
10 全球首堆 四代核能 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并網發電成功
12月20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1號反應堆完成發電機初始負荷運行試驗評價,首次并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標志著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特征的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在中國華能實現了從“實驗室”到“工程應用”質的飛躍,我國實現了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的“中國引領”。
國際篇
01 美國核工業考慮將在運核電機組延壽至100年
1月21日,美國核管會(NRC)及核工業人士已開始考慮將美國當前在役堆群中的部分機組運行壽期延長至100年,并就相關法規可能進行的變更展開討論。
02 老撾通過核技術提高水稻產量
據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2月5日消息,老撾72%的水稻種植地區依賴于自然降雨,預計日益變化的降雨模式將對水稻生產產生破壞性影響。原子能機構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合作,利用核技術確定更好的土壤和養分管理做法,讓老撾將稻米產量提高了60%。
03 劉華上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
3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官網日前更新的管理團隊頁面顯示,來自中國的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劉華已正式上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他同時擔任該機構技術合作司(Technical Cooperation)司長。
04 芬蘭地下乏燃料處置庫首條處置隧道開挖
5月7日,芬蘭波西瓦放射性廢物管理公司宣布,已經開始挖掘翁卡洛地下乏燃料處置庫的首條處置隧道。該處置庫位于奧爾基洛托,是世界上第一個乏燃料處置庫,預計于本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運行。
05 先進燃料研發成核能技術新“競技場”
7月12日,英國國家核實驗室發布的《燃料凈零:清潔能源未來的先進燃料循環路線圖》稱,英國必須開發先進核燃料及燃料循環技術,才能實現清潔能源目標。美國南方核運營公司核燃料供應部門負責人近日也透露,其正在研發更高豐度和更高燃耗水平的事故容錯燃料(ATF)。
06 實現歷史性核聚變突破
8月8日,美國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LLNL)國家點火裝置(NIF)向點火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功獲得了超過1.3兆焦耳(MJ)的聚變放能。這一進展使研究人員處于聚變點火的"門檻",這是NIF裝置的一個重要目標,并開啟了邁向新實驗領域的大門。
07 俄羅斯鉛冷快堆核島完成基礎底板混凝土澆筑
8月19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Rosatom)宣布,俄羅斯BREST-OD-300鉛冷快堆核島基礎底板澆鑄工作已經完成,標志著該項工程建設取得另一個里程碑。該反應堆正在位于謝韋爾斯克的俄羅斯核燃料產供集團(TVEL)西伯利亞化學聯合體(SCC)進行建設。
08 歐盟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擴大核安全合作
9月,在第65屆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期間舉行的會議上,歐盟(EU)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延長了 2013 年核安全合作協議。其合作已經促成了一百多個核安全審查任務、中亞前鈾場的環境修復以及非洲更有效的放射性廢物管理。
09 俄羅斯計劃2035年前新建10臺大型核電機組
10月27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總經理阿列克謝·利哈喬夫(Alexey Likhachev)表示,Rosatom計劃到2035年在國內建設10臺大型核電機組,并在后續幾年內每年投運兩臺以上機組。
10 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核能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在作用》
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月2日發布報告《核能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在作用》,明確指出了核能這一低碳能源能夠在減緩氣候變化、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方面發揮作用。
推薦閱讀
1月15日,中核集團2021年度十大新聞揭曉。““核”力建設健康中國!中核集團積極促進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等成功入選。
2022-01-16
東莞有家“蚊子工廠”:用核技術給蚊子做“絕育手術”
2022-01-15
在對TRIGA Ⅱ研究堆乏燃料處置方案進行初步研究后,斯洛文尼亞放射性廢物管理組織(ARAO)表示,深層鉆孔處置放射性廢物是一個重要的可選方案。
2022-01-15
美國能源部環境管理辦公室(EM)已經制定了其2022年的主要優先事項,其任務是實現安全清理美國幾十年的核武器開發和政府贊助的核能研究所帶來的環境遺留物。
2022-01-14
《核技術》2022年第1期正式上線!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新目次里的論文概要吧。
2022-01-14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