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英澳開展核潛艇合作,嚴重沖擊國際核不擴散機制
▲ 2021年9月16日,美英澳三國宣布成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鳳凰網發。
2021年9月16日,美英澳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進一步加深在戰略安全與國防領域合作,重點聚焦網絡、人工智能、量子技術、水下攻防等軍事能力,其中明確提出美英將幫助澳大利亞建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艇。澳還計劃引進包括美“戰斧”巡航導彈在內的一系列遠程打擊武器。美英澳開展核潛艇合作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于11月25日以協商一致方式通過中方提案,決定增設單獨、正式議題討論“美英澳三國合作所涉核材料轉讓及其保障監督等影響《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各方面問題”,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此事的嚴重關切。
美英澳惡意利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未對無核武器國家發展核潛艇進行直接限制的“漏洞”,明顯違背條約的目的和宗旨,嚴重損害了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澳大利亞通過與美英核潛艇合作直接獲得成噸的武器級高濃鈾,無異于一只腳跨過了核門檻,將嚴重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
02 美俄新START條約延期5年,有助于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 美國與俄羅斯延長新START條約的聲明。美國國務院網站發。
2021年2月3日,美俄分別發表聲明稱,雙方同意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簡稱“新START條約”)無條件延期5年至2026年。新START條約由時任美總統奧巴馬和俄總統梅德韋杰夫于2010年4月簽署,2011年2月生效,取代了2009年12月到期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2002年簽署的《莫斯科條約》。條約規定兩國各自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550枚;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重型轟炸機數量不超過700件;部署和未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裝置、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裝置和重型轟炸機數量不超過800件。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的軍控理念,認為新START條約無法限制俄羅斯非戰略核武器和新型戰略進攻性武器,對條約延期提出附加條件。拜登政府肯定新START條約是美俄間戰略穩定的支柱,符合美國家安全利益,支持條約延期并以此作為后續軍控安排的基礎。當前,美俄在非戰略核武器、新型戰略進攻性武器、導彈防御、外空武器化等問題上分歧明顯,短期內難以達成新的核裁軍條約,新START條約延期5年可為美俄解決彼此安全關切、談判進一步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預留充足的時間,有助于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03 五核國舉行合作機制會議,共同推動NPT審議進程
▲ 五核國代表在法國巴黎參加五核國對話與合作機制第十次年度正式會議。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網站發。
2021年12月2日至3日,五核國對話與合作機制第十次年度正式會議在法國巴黎舉行。五核國代表就當前國際戰略安全形勢、核裁軍、核不擴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重大問題深入交換看法。巴黎會議達成多項重要共識并發表了聯合公報,介紹五核國進程有關進展,表明五國將以積極、建設性姿態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作出貢獻。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深刻復雜變化,大國戰略互信與合作不足,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領域矛盾突出,國際核軍控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受到嚴重沖擊。五核國巴黎會議取得成功,釋放了多重積極信號。一是重申了五核國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目的和宗旨的承諾,有助于推動定于明年召開的第十次審議大會取得成功,維護條約作為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基石的作用。二是增進了五國關于核領域重大問題的戰略溝通,有助于增進大國戰略互信,遏制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觀念蔓延的危險趨勢。三是凝聚了五國合作應對國際安全挑戰的共識,有助于各方管控分歧,就改善國際安全環境加強協調合作。
04 美俄重啟戰略穩定對話,諸多分歧難以彌合
▲ 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京2021年6月16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晤。新華社發。
2021年6月16日,美總統拜登與俄總統普京在日內瓦舉行會晤,雙方就戰略穩定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重啟雙邊戰略穩定對話并重申“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此后,美俄于7月和9月舉行兩輪戰略穩定對話,就全球戰略安全形勢和各自安全關切等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設立“未來軍控原則和目標”、“具有戰略性影響的能力和行為”兩個專家工作組開展進一步討論。
當前,由于美俄在戰略穩定方面優先事項不同,在關鍵議題上仍存在較大分歧。俄主張建立“新安全方程式”,要求討論所有具有戰略影響的武器,不僅包括洲際彈道導彈等戰略運載工具,還應包括美導彈防御系統、防止在太空部署武器、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等;美重點關注俄非戰略核武器和高超聲速武器,反對限制導彈防御,不愿討論外空軍控問題。美俄作為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在核裁軍問題上負有特殊、優先責任,應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兩國切實推動戰略對話有助于為最終實現全面徹底核裁軍創造條件。
05 美啟動新一輪核態勢審議,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 核態勢審議。美國國防部網站發。
2021年5月,美拜登政府啟動新一輪核態勢審議。這是繼1994年克林頓政府、2001年小布什政府、2010年奧巴馬政府、2018年特朗普政府之后,美第五次對核態勢進行全面審議。美《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要求全面評估未來5~10年的核態勢,一是評估俄、中核能力及其他潛在威脅;二是闡述核力量在美軍事戰略、規劃等方面作用;三是維持安全、可靠和可信核威懾態勢的政策需求和目標;四是分析核威懾政策、瞄準戰略與軍控目標間的關系;五是研究導彈防御、常規攻擊力量和其他能力在確定核力量地位和規模方面的作用;六是所需的核運載系統的水平與構成及替代計劃;七是所需的核武器綜合體及現代化計劃;八是所需的核武器庫存及現代化計劃。
拜登政府延續了前屆政府大國競爭戰略,并重點關注中國核能力發展,國防部高官多次表示美國首次同時面臨兩個擁有核能力的戰略對手,強調中國不再是僅次于俄羅斯核威脅的“無名之輩”。在核武器作用上,美各界圍繞“唯一目的”核政策和現行的“刻意模糊”核政策展開了激烈討論。在核能力發展上,拜登承諾維持強大、可信的核威懾力,國防部長奧斯汀、副部長希克斯、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均明確表示支持戰略核力量、核指揮控制與通信系統、核軍工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計劃。在核軍控政策上,拜登政府以“重樹美軍控領導地位”為口號,更強調發揮盟友作用,與俄無條件延長新START條約。美核態勢審議究竟走向何方,仍需繼續觀察,等待美有關安全、防務戰略和核態勢審議報告的出臺。
06 美發布新版10年核力量預算報告,核力量經費持續大幅增加
▲ 美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網站發。
2021年5月,美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發布《2021—2030年美國核力量預算投入》報告。該報告指出,按照美國目前的核力量發展計劃,未來十年需要投入6340億美元。其中,海基核武器及其運載系統1450億美元,主要用于現役“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運行維護和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研制;核武器實驗室及相關活動1420億美元,主要用于核彈頭庫存維護和現代化升級,鈾氚鋰等軍用核材料的生產和加工,钚彈芯的制造,以及核軍工基礎能力與核技術發展;核指揮、控制、通信和預警系統940億美元,主要用于現役系統維護和新系統開發;陸基核武器及其運載系統820億美元,主要用于現役“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維護升級和“陸基戰略威懾”項目;空基核武器及其運載系統530億美元,主要用于現役系統維護升級,以及新型轟炸機B-21和新一代遠程防區外空射核巡航導彈研制。
美國會預算辦公室在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先后發布了五版《美國十年核力量預算投入》報告,估算的十年核力量預算投入分別為3550、3480、4000、4940和6340億美元,其中2021版較2019版增長近30%、較2013版增長近80%,不到10年幾近翻番。奧巴馬時期啟動美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核力量升級換代計劃,特朗普政府照單全收并發展多種非戰略核能力,拜登承諾維持強大、可信的核威懾力,整體推進美核力量全面現代化的做法沒有改變。預計美核力量建設經費將持續大幅增加。
07 俄持續推進核力量現代化,威懾與實戰能力將顯著提升
▲ “奧列格大公號”戰略核潛艇。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網站發。
2021年4月22日,俄總統普京在國情咨文中表示,“2021年俄軍核力量現代化裝備占比將超過88%”。2021年,俄核力量建設取得多項重要進展,第五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入列;“鋯石”高超聲速導彈進行多次試射并計劃2022年裝備部隊;新一代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也將于2022年開始部署。
近年來,面對美發展全球反導、重挑大國競爭、采取單邊消極軍控政策以及北約不斷東擴,俄優先保障核力量發展,陸基重點更新、提升井基和機動洲際戰略打擊能力,研發換裝“薩爾馬特”、“亞爾斯”等洲際彈道導彈;海基核力量重點以更安靜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全面替換老舊裝備;空基核力量以升級遠程戰略轟炸機突防系統、研發下一代隱身轟炸機為重點。為應對美日益增強的彈道導彈防御能力,俄發展了一系列有別于傳統彈道導彈的新型戰略進攻性武器,研發部署陸基“先鋒”、空基“匕首”和海基“鋯石”等多型高超聲速武器,正在試制“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新型運載系統。隨著新型核武器裝備陸續服役,俄核威懾與實戰能力將顯著提升。
08 英國公開宣稱提高核武庫上限,顛覆在核裁軍領域國際形象
▲ 英國“前衛”級戰略核潛艇。英國國防部網站發。
2021年3月16日,英國首相向議會提交《競爭時代的全球化英國》報告,宣稱英國目前和未來將繼續維持“最低限度、有保證和可信的核威懾”,對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以及在多大規模上使用核武器保持模糊,到2030年將庫存核武器上限提高至260枚,并不再公開具體部署數量。該報告未解釋增加核武器數量的具體原因,僅稱“不斷演變的安全環境,包括不斷發展的技術和理論威脅”使英國無法延續冷戰以來削減核武庫的做法。
英國2010年版《戰略防務與安全評估》報告曾提出,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將庫存核武器數量降至不超過180枚,將實戰部署的核武器數量降至不超過120枚。冷戰結束以來,英國一向自詡其單方面削減核武器是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裁軍義務的突出貢獻,是在履行條約規定的法律責任。此次公開宣布擴大核武庫規模的做法完全顛覆了英國在核裁軍領域的國際形象,將使國際核態勢更趨復雜。
09 美公布核武器數量,核武庫規模仍維持高位
▲ 1945年至2020年美國核武庫變化情況。美國國務院網站發。
2021年10月5日,美國務院發布新版《美國核武器庫存透明度》報告。根據該報告公布數據,截至2020年9月,美核彈頭總數約5750枚,其中庫存(部署與未部署)核彈頭3750枚,退役待拆解核彈頭約2000枚。在非戰略核武器方面,美未公布具體數字。
美核武庫規模龐大,對核裁軍負有特殊優先責任。然而根據拜登政府最新公布數據,在庫存方面,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庫存核彈頭數量僅減少72枚,遠低于奧巴馬政府1291枚、小布什政府5413枚,克林頓政府985枚。在核彈頭拆解方面,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拆解核彈頭數量1065枚,同樣遠低于奧巴馬政府2226枚、小布什政府2362枚、克林頓政府5750枚。甚至在2019年間,美庫存核彈頭數量不降反升,比2018年增加20枚。這表明,近年來美并未率先大幅削減核武器數量,沒有切實履行自身核裁軍優先責任,沒有為全面徹底核裁軍創造條件。
10 各方就恢復伊核協議展開多輪談判,伊核問題前景有待觀察
▲ 12月9日,伊核協議各方舉行會談。法新社發。
2021年,隨著美新政府上臺,美伊圍繞重返伊核協議和取消制裁展開激烈博弈,伊核問題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4月開始,伊核協議相關方在維也納舉行會談,討論美伊兩國恢復履約問題。因伊政府換屆,會談舉行6輪后暫停。11月底,第7輪談判重啟,各方在共同努力下達成重要共識,同意在前6輪談判基礎上推進談判,并就核領域問題形成新的共同文件。12月27日,第8輪談判在維也納舉行。
美無視國際規則秩序,于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對伊制裁,是當前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作為反制,伊朗分階段減少履行核領域義務。目前,伊核協議談判雖取得進展,但美伊分歧復雜難解。伊核協議前景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