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核武器與核技術和平利用展區(qū)開展
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zhàn)略基石,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在人們印象里一直是神秘的存在,不過這層面紗即將被揭開。5月27日,記者從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獲悉,包括軍事科技陳列等在內的5個建成陳列將于6月1日開放試運行。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核武器與核技術和平利用展區(qū)對外亮相。
據(jù)了解,軍事科技陳列作為軍博重要輔助陳列之一,包括陸軍重武器裝備技術、陸軍輕武器裝備技術、海軍武器裝備技術、空軍武器裝備技術、導彈武器裝備技術、核武器與核技術和平利用等展區(qū)。其中,核武器與核技術和平利用展區(qū)由軍事博物館、中核集團等共建,位于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北樓二層正中,面積約660平方米。展區(qū)共設大國重器、鑄劍為犁、核鑄強國三個單元、18個展項,分別展示核武器、核技術的和平利用與核技術的未來展望。
強化場景營造可以說是核武器與核技術和平利用展的重要特點之一。該展覽充分運用圖片、模型、實景還原、影像視頻、三維動畫、互動體驗、全息投影和模擬仿真技術等多種展示手段,不僅有效地展示了核武器的巨大沖擊力、震撼力和威懾力,使觀眾置身其中就可以強烈感受到核武器是國家地位強大和安全保障的壓艙石,還可以深入認識核電是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了解我國未來核能、核技術發(fā)展等內容。
比如在大國重器部分,播放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后拍攝的珍貴史料影片,并布置了近4米高的我國第一顆空投的原子彈和氫彈模型,還通過三維動畫介紹了核武器原理、核技術應用于大海、陸地、太空等內容;在時光隧道部分,以時空穿越形式介紹了“兩彈一星”元勛等中外著名核科學家;在鑄劍為犁部分,布置了核燃料元件實物,以及集光電、觸控、視頻、增強現(xiàn)實(AR)功能于一身的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模型等。該展區(qū)還強化與觀眾互動,設置了4臺核能知識科普問答機,觀眾與之互動可以增加核知識。
推薦閱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業(yè)工程系教授楊輝(Hui Yang)表示,增材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設計靈活性和擴展功能,但不同生產(chǎn)機器的質量和工藝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隨著航空航天、醫(yī)療保健和汽車行業(yè)的應用,以及大規(guī)模定制的潛力,增材制造需要質量管理。
2021-06-18
在日常生活中,“核”可謂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醫(yī)院也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利用核技術的地方。核醫(yī)學在疾病診斷、治療和藥物研發(fā)領域廣泛應用,是精準醫(yī)療的重要基石,放射性藥物則是核醫(yī)學的靈魂,在分子診斷和精準醫(yī)學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
2021-06-18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腫瘤的治療,近年來也被用于室性心動過速和房顫的治療,而用于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則是全球第一次。
2021-06-18
近日,無損內壁檢測機器人現(xiàn)身上海石化,為煉油部焦化裝置大油氣管線做了首次管道“腸鏡”檢查。
2021-06-18
5月,美國能源部的能源高級研究計劃署 (ARPA-E) 宣布了一項新的4000萬美元計劃,以支持“優(yōu)化”先進反應堆核廢料和處置的研究,包括核廢料回收利用。
2021-06-18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