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同時,世界各地的湖泊年復一年地在縮小。上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許多湖泊無法彌補因蒸發而損失的水,并面臨著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的風險。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國際原子能機構同位素水文學家 Yuliya Vystavna 說:“全球變暖是對湖泊水預算和質量的主要威脅,因為溫度升高會加強蒸發。” 鑒于塑造湖泊歷史和生命的一系列變量,量化氣候變化對全球湖泊的影響程度是一項復雜的任務,而利用核科學可以簡化這一任務。
湖泊占全球未凍結地表淡水資源的大部分,是社會和經濟活動以及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了解氣候變化對湖泊的影響時,同位素水文學是評估的重要工具。湖泊參數各不相同——從大小、深度和周圍土地利用到湖泊如何自然產生或人工創造——這使得在全球范圍內客觀地比較湖泊成為一項挑戰。然而,“同位素整合了所有這些參數。同位素揭示了湖泊的歷史并提供了變化的記錄,作為水文歷史的代表。”Vystavna 說。
蒸發造成的水分流失
國際原子能機構最近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全世界1000多個湖泊的穩定同位素組成,以評估氣候變化對湖泊的影響。(圖片: 自然通訊)
同位素分析顯示,世界各地湖泊中約五分之一的流入水量因蒸發而流失,地球上約 10% 的湖泊出現極端蒸發損失——占總流入量的 40% 以上。“湖泊通過流入來維持蒸發損失,但如果一個湖泊失去了超過 20% 的流入量,它就有干涸的風險,”Vystavna 說。“我們使用了基于同位素的水平衡模型,并估計了湖泊對蒸發的敏感性,以確定世界上哪些湖泊可能因為無法補償蒸發損失而消失。”
該團隊從數據庫中收集信息,包括全球河流同位素網絡,其中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數據。總的來說,使用國際原子能機構開發的人工智能方法分析了來自91個國家的1257個湖泊的穩定同位素組成。Vystavna說:"我們使用人工智能來確定哪些是主要的蒸發驅動因素。根據氣候類型--熱帶、干旱、溫帶、大陸或寒冷--蒸發受到不同因素的驅動。”
無論氣候類型如何,降水量、風速、相對濕度和太陽輻射都會影響湖泊的同位素組成和湖泊的蒸發。該研究表明,需要考慮氣候和景觀變量以及湖泊大小的組合,以預測湖泊蒸發過程。
世界氣象組織 (WMO) 水與冰凍圈協調主任約翰內斯·卡爾曼 (Johannes Cullmann) 表示:“了解未來水資源的可用性是復原力、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的關鍵。” “由 IAEA 牽頭的科學同位素水文研究對于支持 WMO 開發實用的水評估和預測系統是不可或缺的。
穩定同位素監測的方法簡單而實惠,為建立全球湖泊同位素數據網絡創造了潛力。"如果有一個專門收集和匯編湖泊同位素信息的網絡,就可以提供明確的數據,并且可以比較和觀察氣候的變化,"Vystavn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