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是利用不穩定狀態的核素,即放射性核素發射出的各種射線,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門醫學分支。在核醫學的各個領域,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本身,也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藥物。根據應用的目的不同,可分為診斷用放射性藥物和治療用放射性藥物。
一般核醫學可用于哪些方面
在診斷方面核素可被用于體外分析、器官功能測定和核醫學顯像三方面:體外分析技術屬于實驗核醫學范疇,使用這種技術時放射性核素是不進入病人體內的,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藥物作為分析試劑,在體外測定從人體采取的血、尿、組織液等樣品內的微量成分。人生病時體內的一些微量成分會發生變化,利用這種技術就可以測得這些微小的變化,協助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器官功能測定是利用放射性藥物在體內能被某一器官專門攝取、代謝或通過某一器官排出等特性,在體外測定這些放射性藥物在相應器官中攝取的速度、停留的時間、排出的速度等,就可以推斷出器官的功能狀態。核醫學顯像利用了放射性藥物可以根據自己的代謝和生物學特性,“有傾向”的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變組織,由于放射性藥物放出的射線能在體外被探測,用專門的儀器采集放射性核素發射出的射線,就可以在顯像儀器上顯示器官及病變組織的解剖結構和代謝、功能相結合的影像,從而幫助臨床作出診斷。
核素不僅可以用于診斷疾病,還可以作為治療藥物。治療用放射性藥物是利用濃聚在病變部位的放射性藥物所發射出的射線來消滅病變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藥物就如同神槍手命中目標發出的子彈,能夠定向集中到某一器官或組織,我們把藥物的這種特性叫做 “靶向性”。由于具有靶向性,藥物被直接引導到有病的部位,藥物所發出的射線絕大部分作用于病變組織,對其周圍組織影響很小,所以治療作用更直接,效果更顯著。
核醫學安全嗎
核醫學的日常工作離不開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線。由于原子核技術在戰爭中應用的緣故,人們對射線普遍存在著一種恐懼心理,甚至包括一些醫務人員在內,對核醫學知識的了解也較為貧乏,患上了恐"核"癥,談"核"色變。核醫學真有那么危險嗎?
其實,對于核醫學與核武器,我們可以用自然現象打一個比方:同為氣象學的降雨,春季里的綿綿春雨滋潤了大地,催發了春天的無限生機;而夏天具有極大破壞力的冰雹、龍卷風卻只會給大地和人類帶來災難。核醫學就像春天的喜雨,而核武器就像冰雹、颶風;由于輻射劑量不同,這二者對人類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核醫學所用的低劑量射線絕對安全,它不僅不會給人類帶來損傷,相反給人類開辟了一條診斷與治療的新途徑。更何況,人類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射線的世界,只不過我們對它不了解而已。
我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與射線"親密接觸",盡管看不見摸不著,卻都在不知不覺中承受著射線的輻照: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時時處處就籠罩在我們的上空;地球上的土壤、巖石和水源中也存在著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在人類的各項生產、消費活動中,也會產生放射性,比如我們每天觀看電視節目,電視機的顯像管受到高速電子的轟擊,也會有微量的放射線產生,此外,手機、電腦等等都會有微量輻射。這一切所構成的基礎輻射我們稱為放射性本底。相對于這些已有的放射源,核醫學所帶來的輻射劑量并沒有顯著的增加,因而不會對受檢者造成危害,而且在核醫學診療過程中所用的放射性藥物,其用量本身都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的范圍之內,可以說核醫學是十分安全的。
核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醫學應用中有著巨大優勢:在醫學示蹤研究中,它是一種靈敏、準確的示蹤技術;對于生物活性物質的定量分析,它提供了高度特異性的超微量分析手段;診斷方面,它將功能檢查與形態學檢查有機的結合起來,反映整體和局部功能,動態觀察疾病所引起的病理變化;治療上,它是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