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核技術的應用已經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放射治療通過高能射線破壞癌細胞,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核技術還被廣泛應用于輻射保鮮、輻射育種、核能發電等領域。10月24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70期邀請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邵春林帶領觀眾一起認識核技術的發展與其生物效應。
核技術的發展禍福相依,回眸那些令人談“核”色變的災難事故,觸目驚心。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泄漏及爆炸事故,該事件的直接或間接受難者達900萬人,近27萬人患上癌癥。2011年福島核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樣觸目驚心。瑞典核物理學家帕克金森曾這樣比喻:核能有時像馬戲團里的猛獸,聽話時讓人感到其樂無窮,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核科學技術水平也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必須為“核”而行,其中包括核武器(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的研發、放射醫學與抗癌治療、核電能以及核技術的其他應用的研究。還需要不斷地在研究中去了解核輻射會引起的損傷、基因突變與致癌和療愈方法。邵春林還告訴觀眾輻射損傷是如何形成的、人體的各個組織對輻射的不同敏感度、受到不同劑量照射后,人體會產生的損傷效應等問題。
現場觀眾們踴躍提問,就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影響、核輻射引起的疾病治療、我國維護核安全的措施等問題與專家進行互動交流。
上海科普大講壇由上海市科委指導,上海科技館主辦,上海科普發展教育基金會支持。目前已舉辦170場,邀請到347位海內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逾三萬名聽眾到現場聆聽。大講壇將繼續利用科學傳播的新技術、新趨勢,通過嗶哩嗶哩和東方網兩大直播平臺,為更多觀眾呈現前沿的優質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