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澳大利亞取消了2019年與法國簽訂的常規潛艇訂購合同,轉為向美、英購買核潛艇。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憤怒地表示,“這是背后捅刀的行為”。法國政府9月17日宣布,召回法國駐美國和澳大利亞大使。
各有盤算
在這樣一個算計盟友、背信棄義、拉幫結派的丑陋戲碼里,美、澳、英三方各有盤算。對美方而言,幫助澳大利亞建立核潛艇部隊首先是對其一個時期以來站在反華最前線搖旗吶喊、屢屢挑釁中國的獎賞。
其次,澳大利亞的核潛艇訂單是一筆不容忽視的軍火買賣。早在2019年,澳大利亞與法國簽署戰略伙伴協議,核心內容即澳大利亞向法國購買12艘常規動力潛艇。如今,澳大利亞撕毀這個協議,美、英則收獲這份訂單的“加強版”,據稱耗資將達900億美元以上,這無論如何都是一筆值得爭取的生意。
最后,美國對盟友的武器出口還有戰術上的考慮。核潛艇通常具備反艦、反潛、特種作戰、遠程打擊和情報收集等作戰能力。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美國希望澳大利亞在美國的戰略和戰術作戰計劃內,平時對印太地區特別是我周邊海域進行偵察監視、情報獲取等,戰時執行參與封鎖我戰略通道等任務。
對英方而言,這是顯示美、英特殊關系的機會。對于早已失去“日不落帝國”霸主地位并日益走向衰微的英國而言,脫歐后在對外政策特別是防務政策上追隨美國,既是主觀意愿也是客觀所需。為了響應拜登政府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自今年年初至今,進行了遠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環球巡演”,一路與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舉行聯合軍演,還進入我南海地區炫耀武力。在澳大利亞撕毀與法國達成的潛艇協議事件中,英國還能分一杯羹,這對英國而言,算得上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美事”。
對澳方而言,國土遠離歐、亞、美洲大陸,本來就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通過追隨美國的“印太戰略”以獲得安全感、體現存在感本來就是澳大利亞的追求。得罪法國而靠近美、英,澳大利亞在外交上得大于失。這恐怕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出召回駐澳大使的激烈反應后,澳總理莫里森仍然表示“永遠不后悔”取消法國訂單的原因所在。
影響惡劣
此次事件雖說屬于西方陣營內斗,但它的惡劣影響和后果卻需要幾乎所有地區國家來承擔。
一是嚴重損害核不擴散機制。雖然拜登強調澳大利亞無意發展核武器,核潛艇并非核武器潛艇,澳大利亞獲得核潛艇后將僅配備常規武器。但是,按照三國達成的最新協定,美國將向澳大利亞提供核動力潛艇技術,在澳大利亞本土建設核潛艇生產和維修基地,美、英、澳將分享先進的核潛艇制造和維修技術、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和海底情報方面的技術。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月16日表示,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開展核潛艇合作,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加劇軍備競賽,損害國際核不擴散努力。美、英向澳大利亞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潛艇技術,再次證明他們將核出口作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采取“雙重標準”,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徑。
二是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既然無核國家澳大利亞可以堂而皇之地借發展核潛艇獲取核材料,其他無核國家可能群起效仿。歷史上,澳大利亞曾積極加入朝鮮、越南和阿富汗等戰爭,現又積極加入地區熱點問題,追隨美國的軍事步驟。此舉必然導致周邊國家基于自身安全考慮,被迫步入軍備競賽甚至核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
三是破壞地區安全局勢。澳大利亞在獲得核潛艇技術并具備相應作戰能力后,不管遂行哪種作戰任務,都必將惡化地區局勢。對此,周邊國家已經表達嚴重不安。印尼作為靠近澳大利亞的海洋群島國家,對相關消息十分擔憂和震驚。印尼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印尼對該地區持續的軍備競賽和兵力投射深感關切”。為此,印尼取消了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對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訪問行程。
深層原因
從表層和深層兩個層面考察這一事件的可能結果,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表層看,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召回駐美、澳兩國大使之后,美國和澳大利亞都表示重視與法國的關系,對法國進行安撫。9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與馬克龍通電話,拜登表示此事本可處理得更加妥善。這算不上是一個道歉,但馬克龍表示法國大使將很快返回美國。此事充分說明,在美、法關系中,法國與美國并不處在平等的地位上。
法國對潛艇訂單丟失的憤怒,并非與美、英、澳之間有什么原則分歧,而僅僅是美國帶著英國瓜分法國軍火訂單,以及美國與英國、澳大利亞組成在印太地區的“核心聯盟”,而將法國棄之在外感到失落而已。
從深層看,事件同時顯示出美國與歐盟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存在明顯分歧。在拜登政府并不十分隱晦地要求歐洲盟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呼吁后,今年5月22日,法軍總參謀長弗朗索瓦·勒庫安特明確表示:“雖然我們與美國之間至關重要的關系不能被質疑,但我們也絕對不能讓自己陷入與中國的對抗之中。”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是近年來歐盟戰略自主的主要倡議者和推動者。但由于美國的破壞和英國脫歐的釜底抽薪,歐盟的戰略自主計劃往往虎頭蛇尾,但對美國而言,歐盟戰略自主始終如鯁在喉。“潛艇訂單”危機后,法國財長表示:“這一事件給人的最大教訓就是,歐盟必須具有自己的戰略獨立性。”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相繼發聲支持法國,認為“美、英、澳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由此可見,美國與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略、利益分歧是客觀存在的。盡管這些分歧短期內不會發酵成為公開的分裂或對立,但它們會在重大的事項上發揮作用。
對于澳大利亞而言,核潛艇和美國的加持絕非天上掉下的餡餅。掌握制造核潛艇的技術和運用核潛艇的戰術絕非一日之功,就資源投入而言,900億美元也頂多算是“首付”,其后還要投入多少資源恐怕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擁有核潛艇,是增加了澳大利亞的安全還是危害了澳大利亞的安全,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