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為一種標記,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標記化合物(如標記食物,藥物和代謝物質等)代替相應的非標記化合物。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斷地放出特征射線的核物理性質,就可以用核探測器隨時追蹤它在體內或體外的位置、數量及其轉變等,穩定性同位素雖然不釋放射線,但可以利用它與普通相應同位素的質量之差,通過質譜儀,氣相層析儀,核磁共振等質量分析儀器來測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穩定性同位素都可作為示蹤劑(tracer),但是,穩定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劑其靈敏度較低,可獲得的種類少,價格較昂貴,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劑不僅靈敏度,測量方法簡便易行,能準確地定量,準確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對象的生理條件等特點。
同位素標記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學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不穩定會發生衰變,發出α射線或β射線或γ射線的同位素)有3H、14C、 32P、35S、 45Ca、51Cr、59Fe、125I、131I、198Ag等,穩定性同位素(原子核結構穩定,不會發生衰變的同位素)有2H、13C、15N、18O等。
同位素標記法可用于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
1.光合作用中氧氣的來源
1939年,魯賓和卡門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然后進行兩組對比實驗:一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分析出第一組釋放的氧氣全部為O2,第二組全部為18O2,有力地證明了植物釋放的O2來自于H2O而不是CO2。
2.DNA的半保留復制
1957年,美國科學家梅塞爾森和斯坦爾用含15N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使之變成“重”細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養基中繼續培養。在不同時間取樣,并提取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根據輕重鏈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鏈和母鏈,這就證實了DNA復制的半保留性。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
1.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后被標記的亮氨酸出現在附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后,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后,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囊泡中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發現了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途徑: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囊泡→細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有機物的生成
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卡爾文等把單細胞的小球藻短暫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細胞磨碎,分析14C出現在哪些化合物中。經過10年努力終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徑”——卡爾文循環。為此,卡爾文榮獲“諾貝爾獎”。
3.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以T2噬菌體為實驗材料,用35S、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再讓被35S、32P分別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去侵染大腸桿菌,經離心處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場所。此實驗有力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4.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中,采用了DNA分子雜交技術(如32P)。將轉基因生物的基因組DNA提取出來,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標記,以此為探針使之與基因組DNA雜交,如果顯示出雜交帶,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導入受體細胞中。
另外,還可采用同樣方法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不同的是從轉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5.基因診斷
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作探針,依據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樣本上的遺傳信息,從而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示蹤原子不僅用于科學研究,還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射線能破壞甲狀腺細胞,使甲狀腺腫大得到緩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療甲狀腺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