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稀溶液限制,高濃度下通過靜電調控實現高分子單鏈交聯
近期,楊振忠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高濃度下靜電調控交聯高分子單鏈制備納米顆粒全新方法。單官能團試劑修飾高分子單鏈賦予電荷,利用長程作用隔離高分子鏈,通過多官能團作用實現分子內交聯。
德國高分子科學家Kuhn(庫恩)于1956年首次提出高分子單鏈交聯理論。在極稀溶液中,當高分子鏈處于分離狀態時,單個高分子鏈可以實現分子內交聯折疊形成致密的球狀膠體。高分子單鏈交聯并合成納米顆粒在理論和工程應用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故引起廣泛關注。單鏈膠體在其表面和內部具有可調節的組分,可以作為納米反應器或功能材料。例如,分級組織的復合膠體可以模擬酶的結構和功能,在藥物遞送和微電子材料的制備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上述理論指導的交聯過程必須在極稀溶液中進行,否則將出現支化甚至凝膠現象,發展高濃度實現高分子單鏈交聯方法學面臨挑戰。
近期,楊振忠教授團隊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高濃度下靜電調控交聯高分子單鏈制備納米顆粒全新方法。首先用單官能團試劑修飾高分子單鏈賦予電荷,利用長程作用隔離高分子鏈,通過多官能團作用實現分子內交聯。
該方法具有普適性,可對系列含有聚乙烯吡啶、聚丙烯酸、聚異戊二烯等高分子及共聚物在高濃度下實施分子內交聯。一些體系交聯反應可在高達 300 mg/mL濃度下實現,突破了高分子鏈纏結狀態交聯導致凝膠化的傳統理念。高分子單鏈顆粒進而可作為模板制備其他組成與功能納米顆粒。
同時該方法提供了基于共聚物順序連接高分子單鏈與納米膠體的新手段,該報道有望引起對高分子鏈結構與動態行為理論的深入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五期。
推薦閱讀
荷蘭醫療設備公司Quirem Medical最近開始使用SCK CEN核研究中心的BR2研究反應堆來生產QuiremSpheres,SCK CEN于6月15日表示,QuiremSpheres用于治療肝癌,由裝載鈥-166的小型放射性球體組成。
2021-06-21
為了精準診斷耳部病變,醫生會使用CT設備檢查患者耳朵內的骨結構受損情況。但是,由于耳部一些骨頭結構微小,在影像學診斷中存在“看不清、看不準”的難題,導致一些隱匿疾病無法得到精準診斷。
2021-06-21
手術、化療、放療是腫瘤、癌癥等疾病的常見治療手段。傳統化學治療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導致了正常細胞和組織的損傷,那么如何降低腫瘤治療藥物副作用,實現腫瘤的精準治療?
2021-06-21
原切與合成調理牛排主要的區別特征是質構,超聲成像技術對質構差異具有敏感性,因此可以通過超聲圖像對其進行區分。對于高光譜成像技術,因為原切與合成調理牛排的表面紋理存在差異,而化學成分上相似,且紋理特征變量數量遠少于光譜變量,因此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孫宗保、王天真、鄒小波*等人采用高光譜數據中的圖像信息對原切與合成調理牛排進行鑒別。
2021-06-21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