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人類朊病毒(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會導致致命和不治之癥)首次確定了負責大腦中朊病毒復制的表面特征。
他們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設計一種策略來阻止人類的朊病毒疾病,并最終轉化為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
科學家們尚未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確切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同意蛋白質問題在其出現和發展中發揮作用。阿爾茨海默病在美國折磨著超過 600 萬人,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估計他們今年的護理費用將達到 3550 億美元。
研究是在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 Safar 實驗室和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中心以及凱斯西儲大學紐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同步加速器生物科學中心完成的。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 Jiri Safar 領導了這項工作。這份名為“結構不同的外部域驅動主要人類朊病毒復制”的報告發表在 6 月 17 日的PLOS Pathogens 上。
朊病毒最初是在 1980 年代后期被發現的,它是一種含蛋白質的生物制劑,可以在沒有核酸的情況下在活細胞中自我復制。醫學傳播的人類朊病毒病以及牛海綿狀腦病(BSE,“瘋牛病”)朊病毒的動物傳播對公共衛生的影響極大地加速了自我復制蛋白質新科學概念的發展。
人類朊病毒可以與大腦中相鄰的正常蛋白質結合,并產生微小的孔洞。本質上,它們將大腦變成海綿狀結構并導致癡呆和死亡。這些發現引發了關于類似朊病毒的機制是否可能與人類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源和傳播有關的科學爭論。
“可以想象,人類朊病毒疾病是最異質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是由不同的人類朊病毒菌株引起的,”薩法爾說。“然而,人類朊病毒的結構研究落后于嚙齒動物實驗室朊病毒的最新進展,部分原因是它們復雜的分子特征和研究疾病所必需的令人望而卻步的生物安全要求,這些疾病總是致命的并且沒有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三步法來研究人類朊病毒:
“這項工作是確定結構重要性位點的關鍵第一步,這些位點反映了不同診斷和攻擊性朊病毒之間的差異,”醫學院研究副院長兼這項工作的聯合調查員 Mark Chance 說。“因此,我們現在可以設想設計小分子以結合這些成核和復制位點,并阻止患者人類朊病毒疾病的進展。”
Chance 說,這種結構方法還提供了一個模板,用于如何識別其他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癥)中錯誤折疊蛋白質的結構重要位點,這涉及蛋白質以與朊病毒類似的方式從細胞傳播到細胞。
Case Western Reserve 的 Safar 實驗室成立于 2008 年,專注于促進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了解,這對于開發新的診斷和治療策略至關重要。Chance 還是醫學院同步加速器生物科學中心和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中心的主任。
該研究小組從所使用的X射線束 生物材料(XFP)光束線的X射線足跡在國家同步輻射光源II (NSLS-II)。XFP 光束線由凱斯西儲大學同步加速器生物科學中心與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 NSLS-II 合作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