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的定義
眾所周知,目前常見輻射危害主要包含三種,核輻射、宇宙輻射、以及電磁輻射,其中電磁輻射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唯一可接觸到的輻射危害。而5G便屬于電磁輻射一類,繼大氣、水質和噪音污染之后,電磁污染被公認為第四大污染源。國外公開資料顯示,電磁輻射已成為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致病源之一。
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也沒有必要談“輻射”色變,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電磁輻射的世界,無論是我們每天工作生活使用的手機電腦,還是我們所處的大自然環境,就連我們每個人本身都是一個電磁輻射源。
5G輻射的認識
作為波長長、頻率較低的電磁波(相對有害電磁波),包括5G射頻輻射在內的無線電波電磁危害主要表現在令人體產生感應電流和產生熱效應,從而引起身體不適,比如長時間對著電腦臉部發熱,煲電話粥耳朵發熱等,但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電磁輻射對于人體會產生實質病變危害。
專業人士表示,5G對人的輻射是完全符合國際規定的,它的安全標準為40微瓦/平方厘米,具體化一點“家庭中使用的電吹風,輻射可達到100微瓦/平方厘米,電磁爐的輻射達到580微瓦/平方厘米,洗衣機和彩電均能達到50微瓦/平方厘米。Iphone手機待機時,輻射是17.1微瓦/平方厘米,通話時上升為93.1微瓦/平方厘米。再加上基站信號穿透損耗,穿透墻壁一般衰減20dB,輻射低至原來的百分之一。因此,5G實際輻射其實還沒有家里的家電大。”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大小小聳立著的鐵塔,就是基站。它是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移動電話終端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信電臺。5G通訊基站具有數量多,距離住宅區近的特點,來滿足住宅區人口密集,有較大的移動通信需求。
很多小伙伴認為,離通訊基站越近輻射越大,這是不正確的認知。事實上,通訊基站的電磁波主要向水平方向發射,在垂直方向上衰弱明顯,所以基站的正下方,功率密度往往是最小的。所以通訊基站覆蓋越密,手機信號接收才越好,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所以,隨著5G網絡的不斷推進建設,通訊基站越來越多,信號更好,輻射也更小。
5G輻射的實測
為了更有說服力,長江日報記者在繁華商圈、學校附近以及居民樓樓頂的5G基站進行了測試,測量的輻射值分別為1.80伏/米左右、1.16伏/米左右和2.65伏/米左右。3處5G基站輻射值都大大低于12.8伏/米,符合國家標準。為了讓大家對5G基站的輻射值更有“概念”,長江日報記者又測試了手機、微波爐的輻射值作對比。
由于手機在通話的時候會收發信號,輻射相對較大。于是,長江日報記者用手機撥通電話。在電話接通的一瞬間,手機的輻射值達到了2.40伏/米左右。而在電話接通以后,瞬間降低到0.93伏/米左右。武漢市經信局工作人員表示,手機和基站遵循同一套標準,但是由于手機本身功率就比較小,所以輻射基本不用擔心。
總結
所以,要說基站的輻射對人體造成危害?那是多慮了!基站輻射相比身邊的電腦、手中的手機帶來的輻射都更小,且已有嚴格的標準把控,絕對是在安全范圍內的。從科學角度而言,面對即將遍布全國的5G基站和普及的5G手機,我們完全不必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