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鋒: 中廣核技實現快速發展的核心是跨界
從虧損1514萬元到盈利3.16億元,再到成功重組上市,成為國內核技術應用領域首家上市公司,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技(6.660, -0.07, -1.04%)”)僅用了5年。
12月16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17亞洲產業與資本峰會”上,中廣核技董事長張劍鋒分享了公司從舉步維艱到快速增長的經驗,他總結為“三個跨界”,分別是國企和民企的跨界、核技術和傳統技術的跨界、資本與實體的跨界。
持續并購,營收三年翻29倍
資料顯示,中廣核技是中國廣核集團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的戰略性產業化平臺,也是中廣核集團唯一的A股上市平臺。這5年,通過連續的并購活動,公司已在全國擁有近三十家子公司,業務遍布東部沿海省份。
張劍鋒表示,公司已實現加速器制造、輻照加工服務、改性高分子材料三大核心業務單元的國內布局,正積極推動核儀器儀表、核醫學等儲備業務。
然而,中廣核技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2011年成立之初,公司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2012年業務基本上沒有開展,一度虧損1500多萬。”張劍鋒坦言。
2012年底,中廣核技重組后,通過持續收購與整合,實現公司業務與營收規模的快速擴張。在2013年公司營收首次突破1億元,到2016年突破30億元,年均復合增速超過300%,凈利潤由虧損轉為盈利超過3億元。
據最新財報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 43.84億元,同比增長112.9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 2.33億元,同比增長 4.64%。
張劍鋒總結,中廣核技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得益于三個方面的“跨界發展”:一是國企和民企的跨界;二是核技術和傳統技術的跨界;三是資本與實體的跨界。
央企+民企,強強聯手
國企和民企的跨界,與各自特點密不可分。張劍鋒表示,央企是國民經濟的主力軍,擁有大量的資源,但在市場化高、競爭比較充分的領域,機制上存在一些不足。相反,大量的民營企業市場化高,資源卻嚴重地不足。
在他看來,把央企和民企結合起來,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可以實現強強聯手。“目前中廣核技下屬所有企業都是混合所有制的企業,混合所有制也是公司得以發展的基本邏輯”。
以中廣核高新核材集團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中廣核技在改性高分子材料領域的平臺公司,成立于80年代前期,由一個鄉鎮企業做起,也是國內最早開始從事改性材料領域的企業之一。與中廣核技合作之前,它通過30年的發展,實現了大概4億元的營收和3000萬元的利潤。而在2014年初加入中廣核技后,這三年的利潤和銷售額大幅提升,其中利潤已超過8000萬元。
據張劍鋒介紹,目前加入中廣核技的項目有十幾個,加入一年后平均利潤增長了2倍多。“這樣一個高速的增長,實際上就是混合所有制,也是改革紅利的體現。”他補充。
核技術助推傳統產業升級
核技術和傳統技術的跨界,也是中廣核技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張劍鋒認為,核技術應用產業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傳統國民經濟制造業中十多個子行業有關。“比如說電線通過射線的輻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電線的性能;再比如說方便面里面的調料包,還有大家都很喜歡吃的小吃,這些食品都是經過了輻射的技術進行消毒。”
然而,核技術應用產業并不是替代原有的產業,而是對于原有的產業進行了升級。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對核技術研究的深入,核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得到了確認,在美、日、歐等地區逐漸擴展。
據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統計,2015年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產值約為3000億元,相當于2010年規模的3倍,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5%。以此增速估計,2020年國內核技術應用產業的產值有望達到萬億規模,成為當前經濟環境下新的增長熱點。
資本與實體的融合發展
中廣核技得以快速發展,還歸功于資本與實體的跨界。張劍鋒介紹,核技術應用領域產業高度分散,企業規模小,實力不足,低水平競爭,迫切需要行業整合。
“比如改性線纜材料領域的行業規模在國內大約600億到800億,而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只有10億左右,分散程度高。單個企業不管是在研發,還是在推廣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障礙,而且整個行業的競爭生態非常地不健康,迫切需要行業整合,但依靠實體經濟是難以做到的。”
在他看來,利用資本運營的手段,可以推動資本運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結合。“一方面,資本運營和產業整合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通過重組上市迅速地使公司取得了直接融資的途徑,可以和資本市場連接。”
推薦閱讀
科學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突破與發明常常充滿著神奇的偶然性,核磁共振(MRI)的發明就是有趣的一個例子。近十年來核醫學領域因PET MRI不斷裝機應用于臨床,為學科保持領先創造了奇跡。我們核醫學界對PET的發明發展應用熟稔在心,但對于MRI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早期發展歷史,了解甚少。
2021-06-14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光學專家李儒新發表了題為《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融合前景廣闊》的演講,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
2021-06-02
29日,日本《朝日新聞》發布了對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的專訪內容。該專訪圍繞美國國防和核武器話題展開,佩里在受訪時表示,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發生核戰爭或者核事故的可能性比冷戰時期還要高。
2021-06-01
NEA總干事麥格伍德評論道:“如果核工業錯過這場數字創新,那核能的未來將遭遇重大損失。”
2021-05-14
烏克蘭國家核監管檢查局委員會成員、核能問題專家奧莉加·科沙爾娜婭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決定堪稱“野蠻”行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將威脅人類健康。
2021-04-27
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