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發射的第四顆衛星。
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里保存著“慧眼”衛星試驗星的有效載荷,它的整體結構與“慧眼”幾乎完全相同,這就使我們在“慧眼”衛星發射兩年多后的今天,仍有機會近距離對這個型號的衛星一探究竟。
與傳統的光學天文望遠鏡不同的是,“慧眼”衛星上的望遠鏡主要是用來接收來自銀河系的X射線,從而獲得銀河系內高能天體活動的動態信息,并發現新的天體和天體活動現象。“慧眼”可以實現寬波段X射線巡天,它也是一臺具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全天監視儀,這對于研究黑洞、中子星等天體的性質和它們的基本物理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由于X射線無法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在地面架設望遠鏡就無法完成相關觀測,因此發射X射線天文衛星就成為觀測天體X射線輻射的主要途徑。
“慧眼”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師 徐玉朋:我們迫切地希望能有自己的觀測設備,能有一手的數據。所以,我們提出來要建造這樣一顆衛星。
2011年3月,“慧眼”衛星的研制工作正式立項。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經過五年的科研攻關,于2016年9月將“慧眼”衛星正式交付。2017年6月15日11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慧眼”送入預定軌道。“慧眼”成為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以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之后,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發射的第四顆衛星。
“慧眼”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師 徐玉朋:目前來看,“慧眼”衛星對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它會大大促進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對技術的發展也會是一個巨大的促進作用。
截至2019年6月30日,“慧眼”衛星對銀河系平面掃描已達1000余次,監測并公布了600多個X射線源的長期流量變化,并對60多個各類X射線天體進行了定點觀測,開拓了黑洞、中子星硬X射線快速光變和能譜研究的新窗口。在2017年人類首次發現雙中子星合并產生的引力波事件中,“慧眼”憑借其強大性能對該事件進行了監測,給出了對其伽瑪射線輻射的最強限制。預計未來幾年,包括愛因斯坦探針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等在內的我國多顆空間天文衛星將陸續發射升空,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穩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