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晚間,中國同位素及輻射技術應用領域龍頭中國同輻(01763)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準啟動建議發行A股股份及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相關工作。
同時,公司亦在公告中提及,建議發行A股股份需取決并受限于市場狀況、董事會的進一步批準、股東于公司股東大會的批準及取得必要的監管批準。截至公告日期,除公告所披露的資料外,董事會并無有關建議發行A股股份的具體計劃或發售方案,亦無就建議發行A股股份向中國的相關監管機構作出任何申請。
即便當下中國同輻的“回A”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卻依然不改資本市場對其看好,資金蜂擁而至。2月1日,中國同輻高開高走一度大漲超20%,盤中股價一度接近28港元,截至收盤略有回落,漲幅收窄至19.78%,最新總市值86.2億港元。
智通財經
事實上,此次中國同輻的科創板上市計劃似乎早有預示。2020年5月20日,公司附屬子公司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這在進一步推動了公司核醫藥業務產能、布局及核心競爭力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同輻未來“H+A”上市做出鋪墊。
得天獨厚的核藥寡頭
背靠大股東中核集團,中國同輻不管從技術、研發還是資源上的發展可謂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公司的業務基本涵蓋了核技術應用領域全產業,主要分為藥品、放射源、輻照、獨立醫學實驗實驗室服務四大板塊。
智通財經了解到,公司深耕行業30多年,在研發實力、把握行業方向方面擁有較高實力,是國內顯像診斷和治療用放射性藥品、尿素呼氣試驗藥盒和測試儀、體外放射免疫診斷藥盒的最大生產商。
同時,中國同輻亦是國內最大、品種最全放射源產品生產商,中國醫用鈷[60Co]的首個及唯一國內供應商,國內第三大輻照服務供應商。另外,國內唯一一家提供輻照設備上游生產及下游設計安裝的服務商,其兩家子公司是環保部批準輻照EPC服務提供商三家中的兩家。
從業績上來看,截止2020年上半年,公司受疫情影響業務板塊增幅不一,藥品和放射源產品受到醫院停診、就醫人數下降及工業停工影響分別實現營收9.67億元、1.48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30.13%、20%;輻照和獨立醫學實驗實驗室服務及其他業務受疫情防護用品需求及核酸檢測需求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38億元、3.65億元,同比增長9.2%、615.1%。
近年以來,中國同輻與德國ITM合作推進重點核素項目技術引進,并收購5家公司實現近距離治療、放射性藥物、輻照應用等領域的產業延伸;2020年8月公司與拜耳就多菲戈(氯化鐳[223Ra]注射液)達成中國獨家經銷協議。同時,公司還積極部署海外業務,向50余國出口產品,多項國際業務實現零突破,不斷向海外擴張。
目前,公司在研產品8項,注冊290多項專利,并已提交120多項專利申請,籌建多家研發中心。具體來看,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八種在研發的顯像診斷及治療用放射性藥品中,具有一種待批準生產的放射性藥品(即治療用碘[131I]化鈉膠囊),二種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放射性藥品(即131I-MIBG注射液、氟[18F]化鈉注射液),一種待批準進入臨床試驗的治療用放射性藥品(即鈀[103Pd]密封籽源),以及四種處于各研發階段的顯像診斷及治療用放射性藥品,可見公司研發的腳步從未停下。
從生產能力來看,2019年公司加快推薦項目建設,長沙、武漢等7家醫藥中心建成投產,布局全國生產設施,現有17個醫藥中心、3個治療用放射性藥品生產基地、2個尿素呼氣試驗藥盒及測試儀生產基地、2個放射源生產基地、1個體外免疫診斷試劑及藥盒生產基地。由此能夠看到,公司產能豐富,覆蓋多種產品生產能力,足以滿足公司生產及未來發展需求。
值得更高的估值溢價
智通財經了解到,從國內行業競爭來看,在中國從事該行業生產、銷售運營要求企業獲得GMP認證、國家級或省級環保部頒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藥監局頒發的放射性藥品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的多重許可,尤其是輻射安全許可證需要經過多重嚴格的審查階段,對企業要求較高,因此嚴格準入要求使得核藥行業內部競爭小。
目前,在核藥領域的龍頭股則主要有中國同輻和東誠藥業兩家。倘若此次中國同輻能夠成功實現由H+A股的“華麗轉身”,中國核藥市場的兩大寡頭便均已完成A股上市。
現如今,兩家公司正著手進行核藥房之間整合,進行戰略卡位。同時,雙方也正在實現旗下不同企業之間資源、渠道、產品共享,未來短半衰期核素藥物如果想打入中國市場,則必須借助國內核藥房網絡(同輻或者東誠)進行生產和銷售,而中國同輻當下正以超過40%的市占率占據絕對優勢。
然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國同輻近年來的估值卻一直在20多倍徘徊,在港股醫藥板塊中甚至稱得上是“冷門”,并未因為具備稀缺性而得到與90倍PE的A股東誠藥業一般的關注度。與近年如火如荼的創新藥企上市潮相比,同時具備復雜技術壁壘,行業未來應用與發展空間潛力的中國同輻不管從估值和流動性來說,都并不與其內在價值相匹配。
究其原因,一方面,港股市場普遍估值偏低,而資金多青睞于新經濟公司、創新藥企等新生力量,造成了醫藥板塊內部有所分化。另一方面,中國同輻屬于原料藥企業,而當前市場風口正在創新藥領域,原料藥因為想象空間及利潤空間等原因被市場間歇性遺忘,由此造成公司估值和流動性方面均不及東誠藥業的低迷現狀。
不過,中國同輻深耕行業30余年,是核藥領域的絕對龍頭。公司擁有多年的經驗與研究積累,并背靠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在未來市場開發和產品研制中將占據無法替代的行業地位,此次擬由H股轉至科創板上市,在給予市場想象空間的同時,能否開辟新天地得到相匹配的估值,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