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所碳離子束輻射對擬南芥基因組誘變效應研究獲進展
重離子輻射誘變育種是植物品種改良的重要手段,輻射誘變效應及分子機制的研究是涉及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共性課題。目前,對重離子輻射誘變效應的研究集中在表型、染色體畸變、遺傳物質多態性及特定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而分子水平的突變特征研究仍相對薄弱,欠缺全基因組水平大視角、多方位及大樣本量數據支持。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依托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HIRFL)淺層治療及生物輻照終端提供的碳離子束,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模式植物擬南芥基因組的誘變規律進行研究,獲得新發現。
研究人員采用200Gy的碳離子束,傳能線密度(LET)為50keV/µm,輻照誘變擬南芥干種子,構建突變種子資源庫。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11個M3代突變材料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分析,共檢測到320個堿基置換(substitutions)和124個小的插入缺失(small INDELs),研究結果表明,200Gy的碳離子束(LET:50keV/µm)輻射對擬南芥基因組的突變率為3.37×10-7,為自發突變的47倍。堿基置換以G:C>A:T為主,Ti/Tv為0.99,遠低于自發突變中的比值(2.73)。有67.2%的C>T變異發生在嘧啶二核苷酸處。單堿基INDEL更傾向于發生在A和T堿基處,且該類型的突變與homopolymer和polynucleotide repeats相關。
該研究成果首次從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碳離子束輻射對擬南芥的誘變分子頻譜及突變率,進一步補充了對重離子輻射誘變植物的理論認知,為重離子束輻射誘變育種提供一定的科學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推薦閱讀
?近日,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年度報告的資料顯示,中國核武庫的增長速度連續第二年居世界領先地位。
2021-06-17
第59屆PTCOG(國際離子治療聯合會)年會期間,來自美國Beaumont醫院質子治療中心的Dr. Xuanfeng Ding和Dr. Rohan Deraniyagala帶來了題為《點掃描弧形質子治療(SPArc)》的主旨演講。
2021-06-17
近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場骨科手術首次將3D可視化技術 + MR拓影系統混合現實兩種技術進行了完美結合,在臨床上取得了“魔幻”而真實的效果。這也是哈醫大附屬一院數字骨科及生物技術中心開展創新技術,助力醫院“精準醫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新舉措。
2021-06-17
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快速檢測和表征所謂的特殊核材料,如钚和濃縮鈾。這項被稱為中子伽馬發射斷層掃描的技術通過測量核裂變中發射粒子的“巧合”來工作。
2021-06-17
斯里蘭卡的科學家們,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的技術合作計劃,現在正尋求一種核技術來克服錫蘭茶發展障礙,通過增加遺傳多樣性來提高茶樹的生產力。
2021-06-17
閱讀排行榜